即将到来的鼠年春节,对于家住启东的张梅(化名)一家来说,可谓“双喜临门”:除了过年的喜庆外,家里又新添了人口,刚刚出生的女儿月月(化名)乖巧漂亮,人见人爱。然而,这个幸福家庭的欢笑,来得并不轻松。这一切,多亏了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医护人员的妙手仁心,他们无惧巨大的手术风险,用爱的接力,守护来到人间的“折翼天使”,抚平了这个特殊家庭难言的伤痛。
震惊:高龄产妇诞下肚子长“球”的畸形儿
36岁的张梅做梦也没有想到,离奇的事情竟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上月23日,在启东当地医院,她通过自然分娩生下了女儿月月。可还没来得及体会当上初为人母的喜悦,一件意外发生了:孩子身体其他部位都很正常,但唯独肚脐眼那里和正常孩子不一样,竟然活生生长出了一个直径达10厘米左右的圆球,上面覆盖着一层半透明的薄膜, 用肉眼还可以隐约看到薄膜内的内脏!
接生的医护人员一下子惊呆了!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离奇的先天畸形患儿!面对如此棘手的病例,他们建议迅速将孩子转至南通市妇幼保健院,请求上级医院小儿外科专家的诊治。
生出这样的孩子,婆家人怎么看自己?老公能不能接受?这孩子到底治不治?……令张梅欣慰的是,她的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丈夫和婆婆第一时间都给出了肯定的答复:治!不管花多大代价,绝不会不管不顾!
在月月出生后4个小时,家人就果断将她送到了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当晚便住进了该院的新生儿科。
罕见:巨型脐膨出,患儿生命危在旦夕!
“见到孩子的第一眼,我也惊呆了!”市妇幼保健院儿外科主任医师张友波回忆,当时,孩子的肚子上裹着纱布,由于腹部的囊膜暴露于空气中,逐渐变得浑浊,但仍能看到肝脏和肠子在囊膜内。他当即判断:这是一例巨型脐膨出的患儿。这在市妇幼保健院尚属首例,在南通也不多见。
张友波解释,脐膨出又称脐突出、胚胎性脐带疝,为先天性腹壁畸形,患儿出生时通常肠的一部分通过脐部腹壁上一缺损而突出;突出的肠只覆盖着一层由羊膜和腹膜组成的透明薄膜,新生儿发生率为1/3200~10000,与染色体异常相关,十分罕见。
“患儿肚子上的囊膜2~3天后会变得干枯,脆弱,破裂、甚至坏死。囊壁的破裂可导致腹腔感染和囊内脏器脱出,重者可致患儿死亡。”张友波强调,绝大部分患儿需生后立即手术,否则由于局部皮肤破溃、坏死、感染,患儿很难继续生存。幸运的是,在启东至南通转运途中,月月肚子上的“圆球”一直被家人保护得很好,没有受到任何积压和破损;不幸的是,月月外露在囊膜内的不仅仅是肠子,还有肝脏。
时间就是生命!孩子的病情容不得半点拖延和闪失!面对如此罕见的病例,如此巨大的手术风险和难度,同时也面对月月家人殷切的期盼与嘱托,市妇幼保健院儿外科选择了迎难而上、不言放弃!
救治:精细手术将“圆球”完美“归位”!
月月入院后的第二天,在麻醉科的配合下,张友波团队决定为月月实施先天性脐膨出修复术。为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做手术,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婴儿的腹腔容积本来就小,由于在胎儿期部分脏器外露在囊膜内,导致腹腔容积比正常婴儿更小,如何将外露的脏器还纳归位,是关键的难题。”张友波的担心还不止这一点,一旦将脏器还纳到腹腔内,势必会导致膈肌上抬,从而压迫心脏和肺脏,影响孩子的呼吸和循环系统,而通过检查显示,月月的心脏也存在发育异常。
经过严谨的术前讨论,张友波团队为月月制定了一套周密的手术方案:第一步,将囊膜切开,让外露的肝脏和肠子与囊壁剥离开来;第二步,给患儿的肚皮做“松紧”,通过扩张肚皮的张力,进一步增加腹腔的容量;第三步,将外露的脏器还纳腹腔;第四步,缝合修复腹壁缺损部位。
“整个手术操作需要十分精细,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才能确保孩子脆弱的内脏完好无损。在手术中,我们采用了先进的‘无血外科技术’,整个手术过程患儿的出血量不足一毫升。”张友波介绍,手术不到两个小时就顺利完成,堪称“一气呵成”。
接力:“临时妈妈”们守护“折翼天使”
对于月月而言,手术成功,仅仅是她闯过的第一关。考虑到术后对孩子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影响,术后月月当即被安排住进了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这个孩子能救治成功,真心不容易!”NICU副主任张小华介绍,原本外露的“圆球”还纳腹腔后,压迫心脏和肺脏,导致术后月月出现了呼吸困难。为此,他们决定对月月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考虑到月月的病情较重,对新生儿术后的观察显得需要格外细心。尽管工作繁忙,但张友波每天早晨和晚上都会去NICU探望月月,与医护人员沟通交流病情。
由于月月的母亲身体虚弱留在启东坐月子,不能陪伴在月月身边,加上NICU不允许亲属陪同,这里的护士们就成了“临时妈妈”。“术后一周内,都不能喂奶粉,否则肠道内会有气体和粪便,导致原本不大的腹腔变得更加拥挤,因此我们给予了静脉营养支持。”NICU护士长顾瓅介绍,术后月月肺部的痰很多,每天她和同事们都会不厌其烦地数次为她吸痰,并用拥抱、抚摸给予她心理上的安全感;为了避免月月哭闹,她们必须每时每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并随时调整呼吸机的参数,尽量让孩子呼吸舒适。 由于“临时妈妈”们的细心呵护,5天后,月月顺利取下了呼吸机。一周后,从NICU转入儿外科病房进一步康复治疗。
“转入儿外科病房后,我们对月月恢复了奶粉喂养,从5毫升开始,逐步加量,确保不增加孩子的肠胃负担。”儿外科护士长陶美霞介绍,由于孩子腹部的伤口长达10厘米,伤口的抗感染、防崩裂十分重要。为此,医护人员换药时必须小心快速,同时细心地让孩子用上了腹带。一周后,月月顺利从儿外科康复出院。
初心:善待每一个鲜活的小生命
1月12日,张友波拨通了月月父亲的电话,得知孩子一切安好,他一颗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作为一名小儿外科医生,与普通人相比,张友波对生命的理解更为深刻。“有人说‘先天畸形的孩子就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今天是平安夜,儿外科就收到了这样一个‘苹果’——一个患有‘先天性脐膨出’的新生儿。所幸众多科室的团结协作,将这个弱小的生命成功拯救!这膨出的肝脏就像一颗肚子上的‘平安果’,愿这被‘上帝咬过一口的小苹果’能够平平安安,顺利康复!”这是张友波在给月月手术当晚,群发在医院工作群的一条微信。
从医23年来,47岁的张友波见过各种各样的畸形患儿,也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家庭:有的会选择放弃救治,有的会充分信任医生、请求救治到底,还有的甚至将孩子抛弃街头、一扔了之……“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未来,拥有一个健康可爱的孩子,是每个父母最大的心愿。”张友波说,他和同事们最大的心愿,就是用精湛的医术,去抚平这些先天畸形患儿家庭的伤痛,让幸福的笑容重新绽放在他们的脸上!
“其实,像月月这样的先天畸形患儿,仅2019年我们就手术救治了近40例,其中包括先天性胃穿孔、先天性肠闭锁、先天性肛门闭锁、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先天性环状胰腺等。”张友波说,无论面对怎样离奇的先天畸形患儿,在他们眼中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而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就是作为医者最本真的初心。
在此,市妇幼保健院特别提醒广大孕妇:在孕期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可早期发现患儿先天畸形,以便产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同时,建议广大育龄妇女在适合的年龄生育,以免高龄生产带来的各类生育风险。
评论:尊重生命,致敬小儿外科医生!
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先天性畸形、急腹症、肿瘤……有一些柔软稚嫩的小生命,需要外科医生锋利的刀才能守护。
小儿外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欧美国家也只有短短200多年的历史;我国的小儿外科从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发展,手术患儿的死亡率很高。
新生儿的器官小,很脆弱,他们体内只有几十到一百毫升血,流失几十毫升,生命便会遭受威胁,不像成人流200毫升甚至1000毫升也能恢复过来。有一些术前生命体征平稳的孩子,在手术后反而呼吸、心跳都不平稳了,甚至失去生命。因此,儿童手术不仅难度大,风险高,开腹手术留下的巨大疤痕也影响着术后的恢复、组织功能和患儿的心理健康。
在我国,儿科医生缺,小儿外科医生更是稀缺。但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和谐,离不开小儿外科医生,正是他们的妙手仁心,将一个个复杂的先天畸形患儿从死亡的边缘线拉回;正是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避免了很多家庭悲剧的发生;正是他们的不言放弃,给了这些特殊的孩子第二次生命!
和普通人一样,在生活中,市妇幼保健院儿外科主任医师张友波也是一位初三孩子的父亲。他说,他喜欢孩子,所以面对孩子时,他总是笑容满面,言语温和,也正是他这颗父母般的爱心,推动着他迎战疑难,守护每一条降临人间的鲜活小生命。
在此,笔者呼吁,尊重生命,让我们从致敬小儿外科医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