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通州湾东港垦区有群“科研农民” | 南通发布

新春将至,年味渐浓。位于南黄海通州湾东港垦区内,一群特别的年轻“农民”还在忙碌着。

19日,通州湾东港垦区内,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下文简称“海洋院”)一群被称为“科研农民”的工作人员正忙着把稻茬打碎、翻进土里。“打碎的稻茬起到管道作用,可以改善土壤性状,还能提升土壤肥力,”海洋院盐碱地改良项目部经理陈澎军向记者介绍。

不远处是成片成片绿油油的大麦,是旱作改良田块。“今年的大麦长得特别好,土壤质量提升效果显著。”陈澎军指着远处麦田里隐隐若现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正在查看作物生长情况。土壤改良后,我们会记录不同作物的生长情况,建立条田档案,为后续改良作物选择提供参考。”

相比作物区,土壤改良区显得格外热闹,机器声轰轰隆隆,技术人员正在加紧沟渠路等基础设施的施工。管涵和沟渠清淤是盐碱地改良的基础工作,近期雨水较多,要抓紧条田排水和沟渠降水工作,保证土壤盐分不反弹。

缪源卿是如东人,7年前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也是项目部唯一的本地人,每年他都要坚守到大年三十。“项目部虽然简陋,但就像我们自己的家。”已到项目部工作4年的他说。海洋院盐碱地改良团队从2015年至今,增加科研人员6人,技术人员5人,均为本科以上学历。项目实验室负责人韩继军常年在海边盐碱地工作,在种植期最忙碌的时候,每天早晨四点就必须起床,取每个田块的水、土样,回实验室测试、分析,有时候要到深夜10点多才能出结果。“现在项目部有了自己的现场实验室,比两年前好多了。水土的化验结果是改良的依据,必须一丝不苟才行。”韩继军边说边拿着取样器走向田间。

站在新建的道路上,望着远方绿油油的麦苗,还有不时飞起的海鸟,让人很难想象一年前这里还是土壤板结、盐霜泛白的不毛荒滩。2017年,海洋院盐碱地改良团队进行首批40亩“海水稻”试种,实现了当年改良、当年种植、当年丰收。2017年“海水稻”实测亩产340公斤,2018年扩大种植面试至300亩,实测亩产554.25公斤,到2019年已经拓展到2000亩,实测亩产达600公斤,不仅规模扩大,水稻亩产量更是逐年攀升。今年,团队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选种最适合南通土壤、气候的耐盐水稻品种,同时种植玉米、花生、西瓜等农作物以及金银花、油牡丹等经济作物,实现沿海滩涂高效利用模式,同时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地区建设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将产学研成果回馈社会。

“这其实是一个良性循环互动的过程。”盐碱地改良团队负责人姜夏烨介绍,“在一定的土壤改良基础上,筛选种植适合的水稻品种;再通过水旱轮作,进一步促进土壤改良;土壤盐度持续降低土力更加肥沃,又进一步提升水稻产量,实现良性循环。通过科学生态的种植改良,土壤里的盐分更低、水质更好,我们已经在尝试稻田里养蟹、养鱼、养鸭,目前情况都不错。”

“今年还是我驻守到除夕,领导给我们送来了春联,项目部年的味道更浓了。”缪源卿贴着春联喜不自禁。这群来自安徽、山东、湖南、湖北等各地的平均年龄仅30出头的年轻人克服各种困难,常年坚持、守正创新,让东港垦区生机勃勃。团队也收获了不少荣誉与喜悦:项目部党支部建成,优秀项目年年有,先进个人连连拿,科研专利常新增。

人勤春来早。在春潮涌动的通州湾之畔,海洋院这个扎根南黄海荒滩的科研小分队,正在探索智慧农业路径,逐步实现精准施肥、自动测产等功能,以期进一步缩短改良时间,提升土地利用效能,续写先贤张謇当年描绘的“多把芳菲泛春酒,已见沧海为桑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