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期,我市献血市民急剧减少。2月21日,热心市民杨建华又一次走进市中心血站机采室,捐献了两个治疗单位血小板。而血站工作人员也向她送上了暖心礼物,祝贺杨大姐最后一次成功献血。
原来,2月22日是杨大姐60周岁的生日。根据《江苏省献血条例》的相关规定,她可以在60周岁生日前参加人生的最后一次献血。据统计,这次献血也是杨大姐第154次献血。从2001年第一次献血至今,杨大姐累计献血达64100毫升,相当于捐献了14个成人的全身血量(每个成人的全身血量约4000—5000毫升)。而杨大姐珍藏的86本献血证和一大摞奖章证书,则记录了她一路走来的大爱故事。
首次献血,记忆犹新
杨建华出生于1960年2月22日。今年2月22日,正好是她的60周岁生日,至此,她也到达了《江苏省献血条例》规定可以参加献血的年龄上限。
虽然已是耳顺之年,但杨建华对自己第一次献血依然记忆犹新:“那次献血是通启路老血站二楼,我在南通第三印染厂工作,当时是单位组织集体献血。”翻开杨建华珍藏的最老的一本献血证,可以清楚地查阅到她首次献血时间是2001年12月9日。从那以后,她先后10次参加全血捐献,累加捐献3500毫升。
2010年退休后,听血站医务人员说她身体健康,各项指标达到成分血捐献标准,于是她又加入到成分献血者队伍中来。从之前《献血法》规定的每28天捐献一次,到后来《江苏省献血条例》规定每14天可以捐献一次,只要间隔期满、身体条件允许,她从未落下。截至目前,她已参加144次成分血的捐献,捐献303单位机采血小板,共折合献血达64100毫升。2012年至今,她先后三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能力有限,用献血来报答社会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要积德行善,帮助他人。我是一名退休工人,早年和丈夫离婚,日子过得很紧,但在我心中始终有帮助他人的坚定信念。”杨建华坦言,自从接触到无偿献血后,她知道原来献血可以救命,可以帮助到更需要帮助的人,所以这些年就一直坚持了下来。
杨建华还向记者讲述了几件家事:江苏省文明新风典型,南通江海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田建凤是她的亲妹妹,多年前不幸因病去世,社会各界在第一时间送上了各种关爱;后来,90岁的老母亲还免费接受了白内障手术,让几十年没见天日的老人重见光明……“这些都坚定了我回报社会的决心!我能力有限,只有通过无偿献血的方式来回报大家。”此后,杨建华踏着妹妹的足迹,加入了南通市江海志愿者服务队。从前年起,她又加入到了南通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利用空余时间去南大街献血车为献血者志愿服务,至今累计参加志愿服务248小时。
不能献血,但志愿服务还要做下去
“想想今天是最后一次献血了,昨天晚上一晚没睡好,这么多年的献血经历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走过。”杨建华说,今后尽管自己年龄大了,不能再献血,但她会和以前一样支持无偿献血、积极宣传无偿献血,只要有空余时间一定会来继续参加志愿服务。她说,因为正是献血和志愿服务让她找到了真正的快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每次看到献血者在我的服务下满意而归,我有一种一般人难以享受到的快乐。有些人在我们的宣传下,明白了献血无损健康,理解并参与到献血中来,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坚持献血20年、献血154次的杨建华用她的大爱情怀告诉世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