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首批返通的66位援鄂医疗队员来说,湖北驰援的经历,注定成为生命中不可磨灭的难忘记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队员们守护健康、捍卫生命,出色的完成了救治生命、防控疫情的使命。回首在战疫一线的日日夜夜,他们依旧心潮澎湃——
驰援53天的光荣与梦想,难忘并肩战斗的岁月
“在武汉驰援的53天,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作为江苏省疫情防控先进个人、南通市首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金亮坦言,自大年初一出征武汉那天起,他和队员们就成了真正一起扛过“枪”的战友。
1月23日,我市接到省卫健委调遣任务,首批23人医疗队,在短短两个小时内完成报名。1月25日(正月初一)中午,接到出征号令,医疗队仅用3个半小时就完成集结。
作为江苏省首批援鄂队员,用“先锋部队”来形容陈金亮他们,一点也不为过。“当时,疫情并不明朗,防护物资紧缺,队员们的心理压力都很大,武汉当地医护人员也出现了感染病例。但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所有队员都选择了勇敢面对。”这让陈金亮至今难忘,作为队长,在做好医疗救治工作的同时,队员们的安危是压在他肩上最重的担子。
每天,他都会督促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只要一有队员发热、咳嗽、腹泻,他必定彻夜不眠,安排队员检查化验,观察体温变化,向上级汇报,甚至深夜寻找药物。让他欣慰的是,50多天来,所有队员做到了“零感染”。
在武汉江夏人民医院30病区驰援期间,陈金亮大胆进行病区改造、流程优化,短期内将重症病患减少到个位数,赢得当地同行的高度认可。
在江夏区中医医院,南通市首批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市中医院呼吸科副主任中医师苏成程所带领的南通医疗队,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给予患者个性化治疗,很快改善了患者口苦、纳差、腹胀、失眠等症状。“每天,我们都会踏着江夏区中医医院的77级台阶步入隔离病区,当我们走上台阶后,那些害怕、担心的情绪,一下子都消失了。”苏成程表示,驰援武汉期间固然有疲劳、压力,但更有光荣和梦想——危重患者病情好转、康复出院,就是他们前行的动力。
驰援武汉53天来,首批援鄂医疗队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在江夏区人民医院收治患者239人,其中病危22人,病重58人;在江夏区中医院收治患者202人,其中病危7人,病重31人。
重症监护室里的温情陪伴,难忘治愈患者的灿烂笑容
距离首批援鄂医疗队出征仅相隔一天,1月27日,我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又紧急出征,进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这支医疗队共有4人,均为ICU(重症医学科)的护理精英,市肿瘤医院的主管护师、ICU护士长缪愿戍担任队长。
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ICU收治的,都是确诊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疫”一线。队员们与前线的医生紧密协作,以精湛的护理技术、超乎寻常的耐力、饱满的工作热情挽救一个个濒临死亡的生命。“我们将南通的优质护理和人文关怀落实到工作中的每个细节,分秒不敢忘‘三查八对’,技术操作力求精益求精,生活护理细致入微,心理安慰更是到位,受到了当地同行和病员的一致好评。”缪愿戍介绍,驰援期间,她们共护理新冠重病人约30例,其中危重病患5例,轻症病患80余例,共采集采咽拭子300余例。
让南通医疗队印象最深的是,她们曾护理了一名患新冠肺炎的年轻妈妈小赵,她生产后甚至还没来得及看宝宝一眼,就被安排到隔离病区治疗,心情十分焦虑,整天泪流不止。为防止交叉感染,家人是不能进入隔离区的,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就是病患的亲人。为此,缪愿戍和队员们日夜陪伴在小赵身边,抚慰她、开导她,喂水喂饭,帮她擦洗身子,和她一起想象宝宝可爱的模样。几天后,小赵走出了阴霾,积极配合治疗。出院时,小赵露出灿烂笑容,紧紧拉着几位南通“美小护”的手说:“你们就像阳光一样照进了我生命里这段黑暗的日子。”
为了和患者更好沟通,缪愿戍和护士薛丽还用心学起了武汉话。她们知道武汉人管爸爸叫“老特儿”,管妈妈叫“老俩”,还学会用“莫和不过(不要害怕)”“你蛮快就要出克了(你很快就要出去了)”“屋里人都等到你带(家里人都在等着你)”安慰鼓励患者。驰援期间,这对ICU护理姐妹花也经常受到患者和家属满满武汉特色的赞扬:“护司,你蛮杠(护士,你非常棒)”“你蛮灵醒(你很漂亮)”“你蛮灵光(你很聪明)!”
方舱医院的大合唱萦绕心头,难忘出院病人真诚的感谢
方舱医院,被视为此次战“疫”中关键的生命方舟。3月8日下午1点30分,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送走最后8名患者,正式休舱。“休舱前夜,全体医护人员和最后8名患者挥舞着国旗激情高唱《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至今还在我的心头萦绕,让我久久难忘。” 回想那一刻,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南通支援湖北第四批医疗队队长倪晓辉无限感慨。
南通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共30人,其中10名医生、20名护士。自2月9日进驻武汉市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工作以来,24天里,这家方舱医院共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570人,其中转院134人,截至3月8日休舱时共有436名患者治愈康复,实现了“患者零病亡、医护零感染”的目标。
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倪晓辉的耐心和细心是出了名的。不管多忙多累,只要患者找,他一定来者不拒,帮他们解决各类难题。很快,不仅方舱患者有了倪晓辉的微信,连患者的家属们也纷纷来加好友。一名患有糖尿病的老人刚到方舱时,对医院提供的高糖水果颇有微词。倪晓辉知道后,就常常带些含糖量相对较低的小番茄给她。很快,老人的心就融化了,出院之前特地来跟倪晓辉道谢。“经历了这次疫情,我觉得医患之间更加互信了。”倪晓辉坦言,在武汉驰援的经历,让他更加懂得了如何从患者角度出发考虑治疗,这也将成为今后他在临床工作中继续坚持下去的准则。由于工作出色,倪晓辉所在的方舱医院被称为“标杆方舱”,多次接受国家、省部级领导视察并被高度肯定,他本人被江苏省记功表彰。
首批返通的66名医护人员,还支援了武汉的另一家方舱医院——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在那里,南通市中医院ICU主管护师杨敏带领的南通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将祖国传统医学巧妙用到了轻症患者的救治中。“方舱医院收治的患者中,很多人都出现了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如何帮助患者克服新冠肺炎暴发带来的心理冲击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杨敏认为,既治病也治心,心身病同治,才能让病人尽快痊愈。为此,江夏方舱医院采取了温灸、贴耳豆、经络拍打等中医综合治疗手段,对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恢复胃肠功能、改善体质状态具有明显疗效。
在治疗间隙,队员还号召患者一起练习太极、八段锦等健康养生功法助力患者早日康复。3月10日,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也正式休舱,南通援鄂队员所在的苏六病区共收治患者144人,同样做到病区内患者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