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13日赴北京“外防输入”的战场,有着 27年党龄的市外办出国处处长朱菁已经和同志们一起战斗了20多天,负责从北京口岸入境来(返)通人员的转运工作,“民警、护士他们才是真的战斗在一线,我只是他们的后方保障。”昨天(2日),在北京待命的朱菁说。
3月12日,由市外办牵头,公安、卫健委、市政府驻京联络处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市涉外防控协调组驻北京工作专班成立,朱菁任综合协调组组长。接到任务后,朱菁在3个小时里完成了准备工作:将手里的工作与处室、政务大厅服务窗口、党支部做了交接,紧急联络并确认了同行的首批驻京专班成员信息,建立了联络工作群。第二天一早,先期11名驻京专班成员一起直飞北京。
飞机一降落,朱菁立即配合专班负责人与先期在京的驻京联络处工作人员取得联络。抵达驻地后,行李还没打开,就接到了省里的电话:有南通的入境人员需要接运,她又赶紧取出几套防护物资,协调开展首批人员转运工作。
面对首都国际机场频繁的入境国际航班,朱菁24小时待命:对上,她要时刻与省驻京指挥组对接转运情况,及时反馈报告相关信息,做到重要情报与任务第一时间上传下达;对下,她要负责协调、联络驻京专班各工作小组,与前方一线工作人员保持联系,及时确认和登记转运人员信息,并通知后方昆山组做好接驳准备,提醒和确认当日转运人员所属县(市、区)纳入防疫管理情况。另外,她还要编写每天的工作动态、工作简报,汇总数据,建立并上报转运人员的“闭环”管理报表,做到“转运一个、登记一个、交接一个”。
△统计防疫物资
防疫转运的信息闭环极为重要,刚接手信息上报工作时,为避免漏报、迟报,朱菁在手机里定了11个闹钟,时间从凌晨1:30至当日的23:30,每完成一项后及时购销,逐一落实。随着工作地开展,她慢慢摸清了信息登记的规律,并与后方同事密切配合,在考虑各自工作特点、沟通达成一致的基础上,整合了重复统计、删除了部分关联度不大的信息,提高了有用信息共享面,使转运联络、表格上报的效率大为提高,报表闹钟的次数也下降了半数,“也因为我每天与报表为伴,驻京的伙伴们都喊我‘表姐’了。”朱菁苦笑着说。
尽管每日工作强度不断加大,连续熬夜使得血压飙升,朱菁仍坚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转运工作中。当发现转运中的人员申报信息不全、不实、有误,她会锲而不舍地给当班转运工作人员打电话,直到确认正确信息;当后期发现核酸检测人员交接单手续有漏洞,她立刻联络先期转运的兄弟市,坚持自我完善,自备规范交接单,自行完成填报后转交省组,补充省里数据,确保无一人失控,数据零失误;当接到海外留学生、留学生家长及通籍侨商对于要不要回国、到北京后要怎么办等充满疑问和不安的咨询电话,她总能认真倾听、耐心解答,用女性的善解人意尽力消除来电人的焦急,并引导他们及时报告个人信息,积极配合疫情防控规定。
没有穿上过防护服转运过人员,只有日复一日的联络保障、确保信息闭环的繁琐和细致,朱菁的工作里没有惊心动魄,“但是在这个涉外防疫防控的特殊时期,能有这么一段特殊的工作经历,也是我是身为一名外事人践行责任担当、身为一名党员践行初心使命的一次难得的实战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