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牌”优质护理在武汉出了名! 7名白衣战士回忆湖北战“疫”时刻 | 南通发布

像战士一样冲锋在抗疫最前沿

他们每个班次的治疗工作相当于平时标准量的4倍

“给病人输液、做雾化吸入、监测心电图、测量体温……我们6名护士负责病区60人一个班次的治疗工作,相当于平时标准工作量的4倍,走起路来都是一路小跑。”昨天下午,当曹群讲述起这段艰辛而难忘的经历时,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紧迫与重压,不过让队员们自豪的是,“在江夏的53天,我们提供了‘通州牌’优质护理服务,圆满完成支援任务,实现‘零感染’目标。”

1月25日(正月初一),通州区人民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成员曹群、周晓兰、蒋烨烨、明蕾蕾、宣东亚、张子龙6名护士火速集结,奔赴湖北,于1月26日傍晚直抵“风暴”中的武汉,被分配在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30病区。1月27日开始,6人正式进入了病房,与病魔“短兵相接”。

穿着统一的防护服,医护人员已分不清各自的脸庞,只好在防护服背面写上自己的名字,以便相互辨识。在这个病区,有些患者每天需补液20多袋,最多的超过30袋,他们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干活,仿佛在蒸桑拿,里面的衣服一会儿就湿了,接着又干了,再过会儿又湿了。每个班次仅在病房里就要走15000多步。长时间穿戴防护服、护目镜和口罩,他们的额头、鼻子、耳朵出现了淤血,有的磨破了皮,但没有人退缩,周晓兰说:“我们坚持着!只要病人需要,我们就多做一会儿‘套中人’。”

高强度的工作,让队员们身心俱疲。武汉战“疫”20多天后,护士宣东亚出现咳嗽症状,她偷偷做了CT,排除险情后又投入紧张的工作。蒋烨烨一度因缺氧晕厥,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出现在岗位上。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有人休息了,同伴的工作量就更大了。

疫情也考验着他们的专业素养。这群白衣战士以出色的护理技术赢得了武汉同行的高度认可。背后则是医院多年来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曹群和周晓兰都是省重症医学专科护士,蒋烨烨和明蕾蕾都是科室的技术骨干,宣东亚、张子龙两位“90后”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基础扎实,操作熟练,也能在工作中独挡一面。有个病人血管条件非常不好,对穿刺产生了强烈恐惧,有好几次,本该上午治疗的她,强烈要求等到下午南通护士上班后再治疗。

踏上武汉战场女儿刚满100天

他们的背后都有着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老婆,今天我的‘小情人’乖不乖、睡了几小时啊?”每天下班一回到住宿点,“奶爸”张子龙第一件事就是给爱人打电话。

1月26日,张子龙到达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踏上战“疫”最前沿。此时,他的女儿刚满100天。但面对疫情,同样是医务人员的妻子支持丈夫的决定,但内心深处又怎会不担忧,为此她在网上查了很多关于非典、埃博拉病毒的防护知识,再三叮嘱张子龙。

当了爸爸的张子龙,也更明白了责任和担当。到达武汉两天后,他向党组织递交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入党申请书,“虽然不能与家人团聚,但爱人的嘱托、女儿的可爱,使我觉得生活充满希望!作为南通市第一批支援武汉的护士,行动将是我最好的入党誓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他们的背后都有着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在宣东亚的出征日记中,记下这段难舍的片段:送我去医院的车上,一向遇事不慌的爸爸嘴里一直念叨着,“只要自身防护措施做好,肯定会没事的、没事的。”我知道他的“没事的”是在宽我的心,也是在宽他自己的心。微信的“滴答”声传来,妈妈传来一句“女儿,一定要平安回来,妈妈在家等你!”我看向窗外,偷偷地用袖子抹掉那已控制不住的眼泪,生怕被爸爸看见……

担心他们的不仅是亲人,还有医院的领导、同事和各级领导。抗疫初期,防护物资紧缺,6名“战士”出征时,医院领导“掏家底”支持,把最好的防护服、N95口罩给队员带去武汉。进入临床后,相关防护和消毒用品缺乏,院领导想方设法联系武汉供应商,给他们提供防护条件,保护他们安全。“防护用品一定要按最高级别的配置,并且与供货方当日直接结账。”前线战“疫”的每一天,院长陈建都会与他们互动鼓劲、随时帮助解决难题。

尽管看不清容貌却永远记住了恩情

他们奋不顾身的背影成为患者永恒记忆

2月24日,护士周晓兰的微信中收到患者李先生的一封感谢信,信中依依不舍之情跃然而出:在你们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我即将康复出院。你们温馨的话语、娴熟的技术、换药的身姿、开导和鼓励的言行举止都将成为我永恒的记忆……

李先生是今年2月5日入院接受治疗的。入院时,由于心理紧张和病情的加重,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精神压力非常大。在周晓兰“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的耐心护理下,他逐渐走出阴影。尽管看不清“套中人”周晓兰等人的容貌,但李先生永远记住了这份恩情,“我知道她们来自江苏南通,她们不远千里、不顾个人安危驰援武汉。有他们这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疫情结束为期不远。”

一切为了病人。曹群说,“虽然戴着厚厚的口罩影响交流,但我们每次治疗结束都要扯着嗓子和病人说几句安慰的话,鼓励他们增强治愈信心。除了护士角色,我们还是‘配餐员’,每天将一日三餐分发到病人手中;我们也是‘外卖员’,为无人照顾的病人购买生活用品;我们更是‘护理工’,帮病人翻身、拍背、换床单、清理大小便。”

对于护士们而言,最大的挑战则是进行穿刺操作。曹群介绍,由于长时间佩戴眼罩、戴着多层外科手套、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他们的“五感”不再灵敏,原本十分简单的静脉穿刺,因为视力模糊、缺乏手感,至少要花上十几分钟才能操作成功,“令我感动的是,几乎所有患者都表示理解,让我不要着急,慢慢来。”

这些鼓励和安慰,成为医护人员满怀自信工作的最大动力。2月23日,是曹群到武汉以来心情最好的一天,因为79岁的熊奶奶经过20多天的治疗,终于出院了,“奶奶连续住院,情绪十分低落,幸好老伴坚持陪在奶奶身边,衣不解带照顾她。两位历经磨难、相濡以沫的老人,让我们看到爱情最美的样子。”

成为“黄石市民”是一生的荣耀

他们用精湛医术为病人守住生命之门

2月23日晚上9点30分接到出征通知;24日早上4点从南通出发,下午1点30分抵达黄石;25日接受培训;26日上午8点进入黄石市中心医院工作……回忆起在黄石工作的25个日夜,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成炜感慨万千,“我去支援黄石,只是出于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本能,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当地政府却授予了我们医护人员最高的荣誉,这将成为我一生的荣耀。”

成炜所说的“最高荣誉”就是“荣誉市民”称号。这是黄石市授予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其他市外人士的最高荣誉,以表彰和鼓励他们在友好交流合作及促进黄石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

在黄石,成炜和其他医护人员并肩战“疫”,用精湛的医术、严谨的判断、细致的关怀,为患者守住生命之门。黄石的新冠肺炎疫情终于得到了控制,确诊病例动态“清零”,成炜等人也“功成身退”。

“黄石当地的医护人员很配合‘江苏队’开展工作,患者对我们这些医生充满感激和信任。有个患者采用‘血浆疗法’,身上输入的就是南通康复者的血浆。”成炜回忆道。

为了纪念这段特殊的经历,江苏医疗队在黄石园博园种下362棵树作纪念。而黄石市政府除了授予医护人员“荣誉市民”称号,黄石所有景区及星级宾馆将对医疗队员和家人终身免门票和住宿费。

成炜说,离开黄石是3月20日,恰逢春分,磁湖的樱花盛开,春天如约而至,“我想,下次来黄石的时候,应该是以游客身份。我会带着孩子来看栽下的树,还有樱花。告诉孩子,为了你能不戴口罩看樱花,爸爸和其他的人一起‘拼过命’……”

2020年初,湖北这场舍生忘死的救援,留给医护人员的除了艰辛还有感动,宣东亚说,“下一次我们要在樱花烂漫的武大校园、在夜色映照的黄鹤楼下、在巍峨壮观的长江大桥上、在热干面的余热中慢慢欣赏这座美丽的城市。”

“危急时刻,你们逆向而行,用生命守护生命,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责任和担当。”欢迎仪式上,陈建代表所有人员向这群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深情致敬,并以此激励全体医护人员敬业奉献,为更好地守护南通百姓健康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