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南通影剧史,不能不提到“小小剧社”,说到赵丹、朱今明、顾而已、钱千里等杰出艺术家的名字。 这些艺术大师的夫人也很优秀,上月去世的朱今明夫人赵元导演便是其中一位。
赵元导演走了,我心里特别难受。
她是一位低调的长辈,低调得许多人都不知道她是谁。你很难想象,在北影的大院里,在中日医院的透析房里,这位气质不凡,看上去像个中学教师的老太太,在中国电影史上竟有她可以留下的重要一页。
青年赵元
1925年12月6日,原名赵小婉的她生于上海,父亲赵觉初浙江奉化人,曾任医院院长,抗战岁月,救治过无数的热血青年。受父亲影响,1940年5月,还没满15岁的小婉,投笔从戎参加抗敌演剧队,改名赵元,期待一元初始,发奋图强。她能歌善舞,喜好表演,一连参演了几出进步戏剧,崭露头角。因为娇小玲珑,天资聪颖,生性好强,不入俗流,少女赵元曾被战友们誉为“带刺玫瑰”。胜利后,她在昆仑影业公司参拍《希望在人间》等片,1949年入上影,1956年调北影,先演员,后任《林家铺子》《革命家庭》《上海姑娘》场记,《停战以后》《烈火中永生》《一天一夜》副导演,1983年起联合导演了《长毛兔》《报童》《他们在相爱》《印有金锚的飘带》《扶我上战马的人》《月落玉长河》等片,独立导演的《十四五岁》获首届童牛奖优秀影片奖;凭长篇电影《红楼梦》获1990年第10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我认识赵元老师,是因为她的丈夫朱今明先生是我的老同乡。
赵元朱今明夫妇
朱今明,南通人,20世纪30年代初,经发小赵丹介绍步入影界,虽一生坎坷,却佳作无数,曾在上影和北影出任总摄影师和导演。从民国巨制《一江春水向东流》到《乌鸦与麻雀》《三毛流浪记》《丽人行》《万家灯火》等黑白经典,再到解放之后的优秀电影《南征北战》《上饶集中营》《风暴》《烈火中永生》《蔡文姬》……这些不朽之作中,都镌刻着朱今明大师的名字。
1980年秋月,南通籍电影泰斗赵丹逝世,享年65岁,走之前,他拉着朱今明的手,用南通话不停地唠叨:想吃家乡的点心,脆饼、麻糕、冷蒸、缸爿……报纸上登载了朱今明先生写的纪念文章,说到这深情的一幕,我拜读后非常感动,遂从店里买了好几种南通的茶食,里三层外三层扎紧,缝了包裹,从邮局寄到北影厂办公室,还付了一封给朱今明老师的信。没想到半月之后,我得到朱夫人赵元的回复,信中说:“……老头收到厂里转来你寄赠的家乡糕点,感动至极,兴奋无比。我们素不相识,你竟如此热心!因为老朱这几天眼睛不适,嘱我代笔,最快时间给你写信,表示深深的感谢……如来北京,一定到家里坐坐……”后边标了地址,几单元几层几号,等等。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赵元的名字。
见到她的时候,已经是一年之后了。1982年春,我回北京探望外公外婆,朱先生家里的南通亲戚托我给他们带了些自己灌的香肠去北影。是时,朱先生刚导完《孔雀公主》在家休整,我那天是下午三点左右去的,他午睡刚醒,赵元导演开的门,听我自报家门,她立刻热情地招呼我进去,还不停地夸赞:“原来你那么年轻啊,来信那字儿,写得真好!”
朱先生开心极了,连着用南通话说:“老家的伢儿来了!快点儿,弄口茶,剥瓜子儿!”转身吩咐老伴做饭留我,我赶紧推辞,他急了:“我们老同乡,你帮我外甥背了十几斤重的香肠来,自己还给我送这些脆饼、麻糕,我怎么过意?跑不掉的!”
那一下午,我们爷俩聊了几个钟头,从赵丹说到汪洋厂长,讲的全是电影界“南通帮”的事,赵元导演就在一旁帮着回忆,时不时还来两句上海话。说到他俩的婚姻,赵元导演笑了:“拍《遥远的爱》时,我跑龙套,他是大摄影师,我看他的时候,眼睛里全是崇拜,他喊我细丫头。开始时,也不知道谁先对谁先有意的。”
朱先生说:“这个戏的主演是阿丹(赵丹),他多鬼啊!索性把事情挑开说了,他喊着我的小名儿问:‘明侯,你是不是欢喜这个丫头?我来敲敲边鼓!’哈,这一敲,把我们两个真敲到一起了,1947年年底,我们好的。”
赵元导演立马强调:“是1948年4月结的婚!”
朱先生道:“拍那个戏的时候,其实单身的秦怡是喜欢单身的阿丹的,阴差阳错,还不曾来得及说出口,就赶上阿丹跨组拍《幸福狂想曲》,给黄宗英先追到了手。陈鲤庭导演就说,我们片子叫《遥远的爱》,不好,爱,隔得太遥远。我就说,不对呀,我和赵元不成了吗?不遥远啊!”
老两口你一句我一句,又聊起和赵丹一起拍《烈火中永生》的趣事。1964年,水华导演决定把小说《红岩》搬上银幕,重庆地下党市委书记许云峰一角吃不准谁演,身为副导演的赵元提出:朱今明的同窗阿丹和他一起在新疆坐过反动派的牢,有生活,有经历,一定能演好。水华说,这个戏是以江姐为主的,许云峰属配角,阿丹是大牌,肯屈就?赵元便出主意:叫江姐的扮演者于蓝同志直接给阿丹写封信,然后让朱今明去于蓝家,她家田方同志是厂领导,家里有电话,拨个长途,前后夹击,阿丹想躲也躲不掉了!
这一招真行,赵丹不谈任何条件来到北影。视艺术为生命的他,拍戏时太较真,怎么布光,机器怎么运动,他都要操心,一向厚道的童年伙伴朱今明有一次差一点撂挑子不干了。赵元左右为难,阿丹是她推荐来的,丈夫又是摄影师,她只好两边劝。赵丹急了,一把抓过赵元:“他姓朱,你姓赵,你跟他一家还是跟我一家?你是我亲妹!”赵元哭笑不得,哄着“亲哥”把戏拍完了。看样片时,率真的赵丹跟赵元咬耳朵:“哎哎,你家男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上次在现场是我不好,看来他是对的。”
朱今明对我说:“小江平,你喊阿丹叫赵家爹爹,就应该叫我朱家爹爹。”我说,那么我管赵导演就应该叫赵家奶奶啰?赵导一听大笑:“哎呀,我可担待不起,天上掉下这么大个孙子,哈哈哈……”
六点半,“赵家奶奶”弄好几个菜,上桌。我诚惶诚恐,不敢下箸,“朱家爹爹”用筷子敲敲我的碗,一口亲切的乡音:“又不是在外人家,像个小媳妇似的,不要只闷头扒饭,吃小菜,吃小菜!”
赵导演一边用一双公筷不停地往我碗里夹菜,一边给我讲述她小时候在常州、南京上学的经历,提到南通的脆饼和麻糕,她说:“上次你寄来的,老头高兴了好多天。看他喜欢,我们都不敢动嘴,先紧着他吃……”
这以后,只要到北京,我总会去看看“朱家爹爹”和“赵家奶奶”,当然,家乡的茶食,自然是不会忘记带的。
一晃,多少年过去,我从上影调到国家电影局工作,后又调至中影。遇到赵元奶奶,她触景生情:“看看,要是老头在世,看到你这同乡小伢儿当了我们中影的老总,他该多高兴啊!”
2015年,中国电影诞辰110周年,也是从南通走出去的电影大家赵丹、朱今明、顾而已、钱千里的百年冥寿。这么多年,我一直觉得朱今明他们为中国电影做了那么大的贡献,但是,宣传得太少太少!我向家乡南通的领导提建议,能否在四位曾经就读的实验中学里搞一个纪念馆,立四尊雕像。那是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朱今明的母校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有赵丹的外甥女,顾而已的侄女,钱千里的儿子,还有朱今明的夫人和女儿……赵元导演抚摸着集贤馆陈列的老照片和老物件,仰望着丈夫的塑像,老泪纵横,喃喃自语:“……你一走几十年,因为工作,从来没能回过家乡,今朝,我替你回来看看……这是你从前读书的学堂……你和阿丹他们几个,笑得多快活呀……”
当天,实验中学举行了一个庄重而简朴的揭幕式,同去的表演艺术家秦怡、仲星火老师等和赵元导演一并被邀请到前排就座,她却摆摆手,悄悄躲在后面:“那么多人,还有专家学者,新老领导……我就是替老朱回来看看的,千万不要把我当什么重要客人来安排。”
晚年的她,从不以老革命自居,参加任何活动,尽量退缩到一边。北影有个老同志合唱团,每次都是凌元老师她们知名度高的艺术家打头阵,赵元就和老演员黄素影、杜翠远那几个默不吱声地跟在后头,时不时还帮着几位老大姐拎个包啥的,后来,黄素影也得了华表奖,老来红,记者追着采访拍照,赵导就帮她拿衣服,权当助理了。演出完,吃工作餐,于蓝老师嚷嚷:“今天赵元同志最辛苦,大伙儿给鼓个掌!”
赵元导演对于蓝老师也十分崇敬,她们是多年好姐妹。这两年,于蓝在中日医院住院,而赵元基本上每个星期要去做透析,不管多累,都会绕几步去看看当年她剧组里的“江姐”。那天,我正好去探望于蓝老太太,在病房巧遇赵导,于蓝说:“这赵元同志啊,《烈火中永生》就是做执行导演的工作,署名副导演,罢了,《红楼梦》,明明是导演,她自己把简历却写成是执行导演,没见过这样谦虚的!”
赵元奶奶很欣慰,但却认真地对我说:“以后我要是去见马克思了,你给我写文章的时候不能瞎吹瞎捧哟!《红楼梦》是谢铁骊导演的心血之作,我就是他的助手、学生。”
我忽然想起谢铁骊导演在世的时候跟我说过的话:我挂总导演,那真是省心,因为有赵元同志冲锋陷阵!她讲风格,不计较,是名副其实的好导演!
我经常会为这些前辈感动。人前人后,他们总是夸别人好,总是说别人的长处,总是替别人着想,总是替国家着想。去年年底,赵元导演在儿孙的簇拥中度过了她人生最后一个生日。一开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她时时刻刻牵挂在心,担心住院的同事的身体,天天在手机上看微信、查消息。2月6号,她专门要了纸和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殷殷嘱托,句句真诚:“我反复思考后,认为自己应该停止透析治疗,因为国家面临灾难,物资紧张,尤其是医疗方面,我想减少一点国家的负担,我只能做到这点……”接着,她在信中写到曾对当医生的女儿加加说过捐献遗体的事:“我的体质尚佳,不同于一般人,血压高至250,低至120,我毫无反应,堪为‘特殊材料制成’。我曾建议加加拿我的病情做个‘研究课题’……我真的想为医学界做点贡献,除此之外,我还能做些什么呢?请理解我……”
不久,她又跟孩子们留话:现在疫情严重,大家要团结一心渡难关呀,我这么大岁数了,就不要去透析了吧,给国家省点费用……死后不搞一切仪式,不开追悼会,不给组织添麻烦,不要浪费国家的钱……
这是一个老共产党员,一位离休的老文艺工作者,给我们年轻一代留下的最后教诲。
3月16日中午,赵元导演在昏睡数日之后,安详地告别了她深深爱着的世界。 江平
【江平简历】
江平,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国家一级导演,研究生学历。原南通市话剧团演员,俄罗斯电影节最佳电影导演、全国十佳制片人称号获得者。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百花、金鸡、华表、童牛、飞天、金鹰以及开罗、莫斯科、印度、英国伦敦等电影节奖,导演《真情三人行》、《纸飞机》、《寻找成龙》、《康定情歌》、《三个未婚妈妈》、《那些女人》等影片。
曾兼任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国际电影节副主席。
先后任上海国际电影节常设机构主任,上影集团副总裁、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广播艺术团党委书记、中国电影股份总经理。现为中国电影集团副总经理兼艺委会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