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至今,抗疫战斗在各地上演。众所周知,此次新冠肺炎所导致的症状是双肺存在特异性改变,而CT带来的高质量影像图像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是战胜病毒的“尖兵”。
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有一群特殊的“白衣战士”在那扇厚厚的电离辐射防护门背后默默的给予临床一线精准诊疗的支持,虽然他们眼里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但却是疫情的“探路者”。自1月21日以来,该院影像科共完成发热门诊患者CT筛查1400人次,在这些数字背后,是科室医护人员无言的付出。
他们不是“拍照师傅”,是医疗战场上的“探路者”
不久前,70岁的孙大爷因咳嗽来院进行胸部CT的检查,图像显示肺部有絮状阴影。但到底是炎症,还是结节,亦或是因为呼吸造成的伪影?疫情之下,小小的诊断决定着老人是否需要隔离,后续如何进行治疗,甚至是其命运。这就需要影像科医生大量的阅片经历和丰富的经验。
作为此次南通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市一院医学影像科主任龚沈初承担着全市每周不定时的疑似与确诊病例会诊工作,每天带领团队查看几万余辐图像,完成百余份诊断报告。“在很多人眼里,我们是拍片子的,但除了要会拍片子,更需要熟悉各个器官的解剖,掌握影像上的断层解剖,以及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与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设备操作技术和阅片技术,在精准治疗的大环境下,目的就是找出病因,充当临床治疗的眼睛。”龚沈初如是说。
影像是循证医学的眼睛,影像发展驱动了现代医学的进步,而影像设备的更新是影像医学发展的根基。目前,一院影像科不仅拥有全面、整齐的专业人才梯队,更拥有3.0T高场强磁共振和FORCE CT等高端大型影像检查设备,前沿的检查技术加上影像科医生丰富的诊断经验是攻克新冠肺炎的有力武器。“我们影像人是攻坚场上的侦察兵,每一次的努力只为离真相更进一步!”
严防死守,让病毒无处遁形
新年伊始,随着疫情日渐严峻,市一院影像科就在第一时间成立感染控制管理工作小组,制定发热患者登记与检查流程、个人防护培训。同时门诊二支部影像小组也发出倡议书,科室成员响应号召,自愿报名加入抗击新冠肺炎的一线战斗。影像科党员先锋队作为第一批身先士卒的成员投入一线战斗,党员严松强说道:“每天的CT要一个不落,全部完成,我们的技师首要做好防护,一个不倒,有时候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能看见希望。”作为技师长,他主动将自己安排在急诊CT感染风险系数较高的地方,由于工作强度高,节奏快,往往一天班下来都是汗流浃背。
为防止院内交叉感染,配合临床进行患者的评估与治疗,影像科每天对患者进行预分流,为发热患者单独开辟通道,统一检查后再进行消毒,并保证60分钟之内完成诊断报告,既能迅速给临床提供判断依据,又能给其他患者在影像检查中相应的安全感。科室工程师李小龙与王心俣为配合医院感染病区建设夜以继日,参与、监督发热门诊专用DR机房改造及机器组装测试。护士长毛元红作为科室感控组主要力量,保证每个岗位都拥有防护用品,每个岗点配备重组人干扰素喷雾剂。每天上班前,督促科室人员报备体温,提醒同事们注意机房消毒以及各自的手卫生,确保工作人员无感染。
医界“柯南”,成功治疗的背后是精确诊断的支持
随着江苏疫情防控由省级二级调整为三级响应,各大场所陆续恢复开放,医院也逐渐人头攒动起来。记者了解到,市一院影像科仅三月份进行ct检查的人数就达到了10208人。
在如此繁忙的状态下,无论是对眼力,体力还是耐力都是一种挑战,“在做完检查之后,患者的图像会经工作站上传到系统内,我们会根据图像出具检查报告,一般X线报告和急诊的CT报告一小时可以拿到,门诊CT报告当天就能拿到,MRI报告需要第二天才能拿到。”影像科副主任黄胜介绍,为防漏诊和误诊,医生一天要看一万多张图像,且需要上级医师再次阅读审核,才能出具报告,而每一辐胶片都要经过技师裁剪,选择合适的窗宽窗位才能打印,一张看似简单的CT报告背后的工作量十分巨大。
正是有了影像检查,新冠肺炎的进展趋势才能无处遁形。虽然疫情在通已逐渐接近尾声,但一院影像科的放射工作者仍坐在电脑前,用鼠标拖动着各个区域,细心观察,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们依旧穿着厚厚的铅衣,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这群“幕后英雄”值得更多人关注与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