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化妆品直播带货异常火爆,粉底液、爽肤水、面膜、祛斑霜、防晒喷雾、染发剂等各种强烈推荐,再配上那句“买它!”你被种草了吗?不得不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需求也大大提升,但护肤品你真的会选吗?5月25日是全国护肤日,今年的主题是“安全用妆 伴您同行”。为了帮助大家正确认识护肤品,安全使用护肤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到来前夕,记者来到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点——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采访了该院皮肤科主任秦晓庆。
据了解,该科室常常会接诊因使用化妆品导致面部皮肤出现潮红斑疹、色素不均、汗毛增粗等不良反应的患者。为此,秦晓庆提醒广大市民,慎择化妆品,安全护肤。
用祛斑产品后,黄褐斑不退反长斑
23日上午,记者在六院皮肤科看到一名因使用化妆品导致不良反应的黄女士。黄女士今年42岁,因两颊颧骨长了黄褐斑比较苦恼,看到朋友圈一个做国外代购的人一直在发一款美白祛斑产品,忍不住心动买了一瓶。没想到涂了该款产品后,眼睑下方出现白斑。
秦晓庆介绍,美白产品十有八九都含有强氧化剂,涂抹以后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不良反应,比如色素不均匀、出现白斑,有些人使用后不但斑没有祛除,反而越涂越严重,出现色素反弹或者面积扩大。他提醒爱美女士,祛斑产品慎重选用。“如果是安全的产品,就见效慢,如果见效快的产品,往往脱色素的强氧化剂含量就高”。
美白效果立竿见影,实则危害健康
像黄女士这样的患者不在少数,秦晓庆告诉记者,在门诊上他经常见到这种情况,有的患者用了化妆品以后皮肤变薄,出现红血丝、比较敏感。这是因为一些不法厂家可能在美白类化妆品中添加汞、铅、砷、氢醌等《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规定的有害成分或是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药用成分,以求提升美白效果,迷惑消费者,谋求不正当利益。
“添加这些物质虽然可能具有貌似‘立竿见影’的美白效果,但是使用后很可能危害消费者健康安全。”秦晓庆指出,例如,氢醌可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或使皮肤产生白斑;汞、铅等重金属物质可能引起器官功能损伤等严重危害;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诮费者产生激素依赖性皮炎,出现红斑、红血丝、多毛、胡须、汗毛增粗这些症状。
要祛斑变美,需明确原因对症调理
那么,想要祛斑变美的人士该怎么办呢?秦晓庆表示,首要的是明确是什么性质的斑,找到原因,针对性治疗。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需要内调还是外治,或者配合光电治疗,再加适当的皮肤护理等。但他也强调,这些治疗都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一个过程,逐渐慢慢改善症状。因为,黑色素形成以后,一部分会被分解,另一部分会随着表皮细胞的脱落而清除。“这一过程大概为4-10周,所以,美白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看到产品宣传中出现‘3天见效’等说法,应提高警惕,谨防上当。”
特殊用途化妆品,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在六院皮肤科,记者在还看到一名面部红肿的女士。30岁的小琦自称在刷手机的时候最近忍不住网红的推荐,购买了一款“魅魔补水发膜”。据她称,这是一款抖音同款网红护发素,但用了第二天整个脸上就出现红肿,连眼睛、嘴唇都水肿。
针对小琦的症状,秦晓庆嘱咐她先停用该款发膜,同时进行抗过敏治疗消炎消肿。秦主任介绍,除了美乳、健美、除臭、祛斑、防晒这些特殊用途化妆品,育发、染发、烫发、脱毛这类产品也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由于此类化妆品具有特定的功能,所含有的功能性成分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从正规途径购买,并查询产品信息
“要想美,千万不能抱着急功近利的想法,应树立遵循科学、正确合理护肤的理念,不要因为贪图效果使得娇嫩的肌肤变得敏感和脆弱。”秦晓庆建议,市民要选择资质齐全的正规途径购买,购买时要注意索要发票和购物凭证。消费者还可以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www.nmpa.gov.cn)或者手机上下载“化妆品监管”APP,通过批准文号等查询所购买化妆品的标签标识信息与其产品注册信息是否一致,还可通过信息查询了解产品成分,提高对科学美白的认识。
秦晓庆提醒,如果出现化妆品不良反应,立即停用可疑的化妆品,并立即清理掉皮肤上的残留物。轻者可以用正确的冷敷方式,缓解皮肤红肿,重者及时到皮肤科治疗。就诊时,应带上可疑的化妆品及外包装,以便做皮肤斑贴试验等辅助检查,同时配合医生上报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