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下午,市三院举行“清风领航·抗疫有我”抗疫事迹汇报会。来自医院不同岗位的8位抗疫代表,深情讲述他们在此次抗击新冠的战疫中的故事,现场掌声不断,洋溢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作为南通市定点收治医院,自疫情暴发以来,市三院共收治确诊患者30余例,所有患者在这里均得到妥善治疗,院内医务人员零感染,成为苏中苏北地区唯一一家依靠自身综合医疗力量完成新冠肺炎患者医疗救治的医院。与此同时,该院派出医疗专家积极驰援湖北黄石,保“家”又卫“国”,体现了作为三甲传染病医院的实力与担当。
抗疫一线:直面“危险”,他们无一人退缩
1月23日收治首例确诊病人,三院隔离病区护士长王园园接到医院的指令后,匆忙中只拎了一套换洗衣服和洗漱用品,就进了病区。她这个“年”,就这样在隔离病区度过了。“2003年抗击‘非典’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一眨眼,17年过去了。在这个特别的2020,我又一次进入了隔离病区。细纹渐渐爬上了脸颊,但是热血永远流淌。”在报告会上,讲述隔离病房的那些日日夜夜,王园园几度泪湿眼眶。
作为首批进驻隔离病区护理战队的“敢死队队长”,王园园和同事们迅速进入状态,一切井然有序,按部就班。她介绍,她的小伙伴们平均年龄只有32岁,有的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有的孩子才两岁,要说没有困难那是假话,可是关键时刻没有一个人“掉链子”。在万家团圆的新春佳节,她们都义无反顾地做出抉择,把自己和外界隔离开来。
隔离病区的生活是危险的,是枯燥的,是辛苦的,但更是幸福的。“每当疫情来临,我最深的感触就是,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的背后有无数双温暖的手在托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所向披靡,最终走向胜利。”正是王园园和同事们的无私付出,使三院隔离病区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身为党员的市三院ICU副主任医师田李均就第一时间向科主任主动请战。1月31日,他如愿以偿成为该院首个进入隔离病房的ICU医生。2月14日,市三院首批进入隔离病区的工作人员撤离,但田李均选择了留守到最后。一个多月以来,他全程参与了5名病情较重的确诊患者的救治,对新冠肺炎这一烈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临床救治有了更多的认知,同时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了ICU医生“关口前移”、遏制患者病情恶化的保障作用。为了不让住在通州的父母担心,田李均进驻隔离病区的消息一直瞒着他们。“直到一个月后,他们看到医院微信号推送的一条新闻,才知道了我去了隔离病区。”报告会上,36岁的田李均透露了一个“小秘密”,父亲年前刚做完腰椎手术,原本打算年后带他来医院复查的,也一直被耽搁了下来。
疫情发生以来,市三院发热门诊已成功筛查出多例核酸检测阳性确诊患者。在这里,必须确保零疏漏,既不能造成门诊病人的交叉感染,又不能把隐形感染者或者无症状感染者分流到普通病区,否则所有的努力将前功尽弃!
在发热门诊,护士们还细心地放置了一个“爱心箱”,里面准备着口罩、水杯、卫生用品、食物等爱心物资。原来,有的病人来院就诊以后就被留观了,什么都没有带;也有的门诊病人检查时间较长,错过了食堂供餐时间。此时,“爱心箱”就发挥了作用,医护人员自己带的点心,社会爱心人士送来的一些面包、苹果、泡面等都放在箱内,免费供留观患者取用。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患者在这里安心诊疗。
幕后英雄:他们在患者看不见的战场奔忙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来袭,作为临床一线的“眼睛”、新冠肺炎的“侦察兵”,市三院影像科的医务工作者们始终在默默“战斗”。 报告会上,该院影像科代表王晨辰深情讲述了三院影像人的抗疫生活。
疫情发生后,在市三院发热门诊单独设立的检查室中、在隔离病区确诊患者的床边,每天都能看到影像科技师忙碌的身影。疫情伊始,他们就制订并完善了发热患者的检查流程,专门为发热患者开辟了单独检查通道,这样既能让发热患者及时检查,迅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也能为其他普通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影像检查服务。
科室里的技师几乎都是年轻人,面对疫情来袭,大伙都有一股往前冲的拼劲。其中,年龄最大的技术组长姜吉锋41岁,大年初一,他第一个自告奋勇前往发热门诊拍片;而第一个为疑似患者做CT、前往隔离病区床边摄片的黄敏是一个刚入职不久的“90后”小姑娘。
作为离病毒最近的一群人,在这场“战疫”中,三院检验科的“白衣战士”展现了他们特别能战斗、不惧风险的检验人形象。
“在万家灯火、举国欢庆的大年三十夜里,检验科主任陆仁飞脱下防护服时已经是大年初一的凌晨一点半。在接下来的10天里,他和王健两位同志以共产党员钢铁般的毅力硬是扛下了原本五六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并创造了无一漏诊的骄人战绩。”报告会上,检验科代表丁妍燕娓娓道来。面对采样标本,他们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15个小时的超长工作时间将他们的正常作息全部打乱,新冠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对病情判断异常重要,可能要随时检测和反馈,不管有多累、多困,他们都默默承受,从无怨言。市三院检验科王健的妻子也是另一家医院的检验科人员,两人为了工作把女儿送到乡下,十几天没见孩子的他们开车百里,只为隔着几十米远远地看看女儿,“吼叫般”交流几句,再回医院。
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疫情来临时,三院总务科兼基建科科长周子健临危受命,扛起了保障部队的大旗。“1分钟快速响应;5分钟到达现场;3小时完成病区搬迁,并改造成标准隔离病区;8小时打造可供50位医务人员居住的隔离生活区;10小时完成感染病门诊、动物致伤门诊等搬迁以及启用”……这些数字背后凝聚着三院后勤突击队不学蝉鸣蛙叫,甘为孺子之牛的铁血担当和无私胸怀!
大冶战场:一位感染科医生冲锋逆行的39天
“除夕恰遇楚江劫,奋勇请战无怯。忆想折柳情切切,执手声噎。四海杏林相挈,殚精竭虑不言懈。待华夏疫疠悉灭,举国欢惬!”这是市三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俞冲在报告会上,朗诵的一首自填的词《画堂春•驰援黄石所想》。
回顾疫情发生以来的种种经历,作为南通三院唯一一位既参与南通家园保卫战,又驰援黄石的“逆行者”,俞冲感慨万千。1月22日,腊月二十八,他在三院发热门诊开始以院为家的疫情防控工作;2月11日,正月十八,他领命出征,驰援湖北黄石;3月20日,春分,他和队友顺利完成驰援黄石的疫情防控工作回通休整;4月3日,清明前一天,他终于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中。
在大冶,俞冲被分在了大冶人民医院隔离三病区。俞冲回忆,当时,他所在病区的病人都是一口大冶方言,他完全听不懂,同事们知道后,每天义务为他做起了翻译,热情的大冶人民得知他是江苏前来支援的专家,主动说起了普通话,这让他非常感动。在新的战场,俞冲也不敢懈怠,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翻阅每位患者病历,牢记每一位患者的基本信息、化验结果,方便对号入座,很快适应了工作。每个周末他都坚持去查房,为的就是全程跟踪、了解患者的病情。
“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也。”俞冲坦言,此次大冶之行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医者的价值,更深切地领会了医者的荣耀。俞冲的爱人是三院康复科的一名医生,她理解并全力支持丈夫的选择,默默承担起照顾孩子和家里的老人的重任,“她说国难当头,作为党员,作为年轻人要有所担当,让我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不要有任何挂念。”在报告会上,俞冲深情地向爱人道一声:“老婆,你辛苦了,谢谢你!”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在警车开道黄石人民十里相送的回程路上,在南通市民们挥舞着国旗迎接我们凯旋的车上,我想,我此次去湖北的初心应该是一份家国情怀、一份使命担当!”这便是俞冲援鄂归来最真实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