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5月30日,省中特中心南通大学基地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联合举办“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专题研讨会。当天,“南通大学新时代理论研究”微信公众号正式开通。
省中特中心南通大学基地成立五年来,不断整合科研力量,瞄准学术前沿问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推出了一系列精品力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五年来,基地成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求是》等“三报一刊”上发表理论文章17篇,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等重要理论刊物发表论文39篇,承担国家级项目累计16项,出版专著8部,获得省级成果奖13项。2018年,省委宣传部对全省15家基地过去三年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南通大学基地取得排名第三的好成绩,得到了省委宣传部和省中特中心领导的一致肯定。
研讨会上,中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江苏师范大学原校长任平教授,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教授,上海市委党校汤荣光研究员等专家,与省中特中心南通大学基地骨干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教师、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相关研究员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专题研讨。
任平从“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怎样推进生态文明”三个方面重点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和实现路径。他认为,生态文明是超越了生态与文明对立的新型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构筑一个全新的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共荣的关联形态,它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化过程,而是一个有技术、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四个维度的综合过程。生态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绿色建设运动,利用资本参与生态建设与限制资本的消极作用同样重要。美丽中国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它秉承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传统,要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绿色视野指导下开展建设。
方世南指出,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要思想。他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自然观、生态政治观、绿色发展观、生态权益观等方面展开论述。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增进人民的生态权益是新时代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进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以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生态权益的价值诉求。
汤荣光从自然哲学的角度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营建,会经受人和自然物质交换关系断裂的拷问,关键在于重塑人和自然关系统合的理论话语。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对人民生态利益的维护与人民生态福祉的关照。
研讨会上,专家们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现代意义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在一次次思想火花碰撞中,与会人员都有不同的收获。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疫情时代,深入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省中特中心南通大学基地主任成长春表示,今后基地将围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继续开展有高度、有深度的研讨,为更多科研人员带来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