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大社团引发新华社聚焦,视频讲述通城二孩家庭温情故事 | 南通发布

当父母生下小弟弟、小妹妹后,大孩子是否感到了失落和焦虑?六一儿童前夕,新华社客户端推送了《温度.从我,到我们》微视频,在这段7分05秒的微视频中,讲述了80后独生子女林卉芬在生完二胎后,在南通大学“江海心悦”健康公益中心的帮助下,与一对儿女共同成长的温情故事。截至6月1日19点,这段微视频点击率已突破118万人次,引发了众多网友特别是二孩家庭的共鸣。

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很多家庭既欣喜又纠结。养育“二孩”,可以使独生子女更好地学会分享、谦让,增强孩子的责任感与爱心,还能提高孩子主动交流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但“大孩”的心理感受也同样不应被忽视。家中新添个小弟弟或小妹妹,是否征求过“大孩”的意见?孩子的心理能否接受?《中国儿童安全成长报告》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儿童对“家中有一个小宝宝”产生的焦虑占26%。去年9月, 作为通大公共卫生学院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创办的社会公益组织,南通大学“江海心悦”健康公益中心正式成立,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的指导下,团队将主要服务对象设为二孩家庭成员,通过制定标准化课程,对二孩家庭成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二孩到来之间,帮助父母和孩子做好心理建设;在二孩到来之后,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引导和教育。

《温度.从我,到我们》微视频将镜头聚焦到南通80后独生子女林卉芬家庭,自从她生下小女儿后,身为哥哥的谢楚垚就明显感受到父母对他关注度的下降,由此产生了心理焦虑。去年12月,林卉芬带着谢楚垚参加了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心悦冬令营,通过量表测试,证实了谢楚垚的焦虑水平偏高,情绪容易多变,还出现了一些自卑倾向。江海心悦团队发现,父母对大孩疏于陪伴、教育理念欠妥等,引发了种种亲子矛盾。为此,团队对林卉芬家庭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干预跟踪中,他们分别与谢楚垚及其父母、爷爷奶奶、进行访谈;与谢楚垚一起聊天、玩耍,逐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指导父母学习相关课程,尝试给孩子更高质量的关怀与倾听。

作为通大江海心悦健康公益中心的指导老师,高月霞本身就是一个二孩的家长,两个孩子年龄相差11岁,正是由于她在生完二胎后,大孩子产生焦虑情绪,引发了她对关注二孩家庭这一课题的研究。今年5月13日,高月霞带领团队走进南通市五山小学,邀请10位来自二孩家庭的学生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现在的80后、90后都是独生子女一代,当二孩时代来临后,年轻的父母往往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高月霞指出,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吃饱穿暖,他们可能还需要一次爱的抱抱、一次谈话、一场倾诉,每个家庭都要思考如何给孩子提供一个快乐、公平、积极、阳光、欢乐的家庭氛围。

有一个兄弟姐妹是什么体验?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在微视频中,一群二孩家庭的小朋友走到镜头面前,袒露自己的心声,动情之处令人泪目。“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干预,帮助二孩家庭中的大孩实现‘从我到我们’这样一个意识上的转变。”通大“江海心悦”健康公益中心负责人秦欣悦透露,六一节前夕,他们还为陕西省佛坪县西花村的孩子们送去礼物,并线上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爱撒向远方。

记者了解到,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为了保障儿童心理健康,通大“江海心悦”健康公益中心还专门开通了“共战疫,心相伴”心理帮扶服务,通过线上模式对儿童及家长进行心理帮扶。自1月20日以来,累积制作微信推文24篇,主要侧重疫情期间新型冠状病毒知识的科普、儿童健康心理的养成、帮助家长积极有效应对孩子的紧张焦虑情绪,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培养积极乐观的性格和健康行为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