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中考试卷评析【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 | 南通发布

守正·创新·圆融

——南通市202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语文试卷评述

南通市202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的结构、长度与往年基本一致,阅读量略增,仍由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三大板块组成,共计22题。试题精准把握统编教材特点,守正与创新兼具,语文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融合共生,具有很好的引领价值。 

试卷命制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以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7-9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考试范围,依据我市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实际,按照“一减五增”及《2020年南通市初中毕业及升学考试命题工作手册》等具体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彰显时代精神,注重在情境中考查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长主线清晰。成长是永恒的话题。试卷紧扣“成长”,开卷语谈“我与南通共成长”,名著阅读梳理了孙悟空的性格成长历程;“用课文原句填空”选取了涵养学生心灵、给予学生成长力量的名篇名句;诗歌鉴赏选用秋瑾赴日留学途中写就的七律,忧国爱国之情令人动容;文言文阅读从《杨万里传》中节选了能集中表现传主忠贞爱国、正直敢言品格的文字;散文阅读选用李汉荣《母亲的眼睛》,呼唤善良、纯洁、真诚、干净的人生……这些素材从不同角度为成长助力。作文“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外延广阔,意在唤醒学生的成长记忆,引领学生回眸过去的某段日子,回味心弦被拨响的某个瞬间。贯穿全卷的成长话题,与考生的成长经历并行,与考生在2020年的特别感受相碰撞,促发考生充分体认个人成长与国家、时代的深切关联,在时代潮流中奋发有为,与祖国、家乡共命运,同成长。

南通印记鲜明。试卷以“南通元素”为语料,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和责任担当。卷首语浓缩了南通从五千年前的青墩文化到“近代第一城”再到如今绚丽新南通的成长历程;综合性学习、非连续性文本与之呼应,狼山广教寺山门两侧的对联、蓝印花布非遗文化、南通城市博物馆、南通精神主题展览……从南通的历史到南通的今朝,展开了一幅南通城市发展的瑰丽画卷,点燃南通学子为家乡作贡献的热情,鼓励他们积极传承、践行城市精神,担负起时代的重任。

教材意识凸显。今年是我市统编教材中考元年。命题组力求让试题成为“风向标”,引导教学回归课本,回归阅读写作本真。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对统编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情境创设、任务设计、问题设置等均能在教材中找到蓝本。教材中不少知识点在试卷上都有体现:如口语交际中的“讨论”“应对”,综合性学习中的“身边的文化遗产”及图表解读,教材补白部分的句式及语气,“活动·探究”单元中的学写消息、把握意象等单元学习任务。依据南通中考“依标扣本”的命题原则,做到题目在课本外,答案在课本内,勾连在课本内,知识获取在课本内,能力养成在课本内。

核心素养落地。试卷聚焦核心素养,注重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以多种形式考查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获取语言信息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注重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适度增加探究性、开放性、评判性试题比重,设题形式灵活开放,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大胆表达个人观点。注重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创新内容与题型,实现跨学科整合,将标识创意鉴赏与评价理解联通融合,实现艺术与语言的跨界整合。注重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试卷文化气息浓厚,引导学生带着“语文眼”走进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体悟地域文化的多彩。

考场亦是课堂,一份有温度的试卷会给予考生成长所需的丰富的营养。2020年南通中考语文试卷文质兼美,价值取向正确、时代特色鲜明、核心素养彰显、甄别功能良好,对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师生语文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语文教研员

中小学正高级教师

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凤


关照现实重育人

注重素养引教学

——南通市202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历史试卷评述

试卷传承了我市中考历史试题严谨朴实的风格,图文并茂。全卷立意高远,导向明确。以课标知识体系为依托,以多元情境为形式,简洁中有内涵,平实中有智慧,稳定中有创新。

坚持考查主干知识。今年的试题考查的都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如选择题的第18、20题分别考查了重要的历史人物隋文帝、白居易,第22题考查了重要的历史事件秋收起义,第19、27题分别考查了重要的历史现象唐朝社会经济繁盛、工业革命的开展。主观题考查的“一五计划”和工业化建设、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都是考生熟悉度较高的主干知识和必备知识。

注重考查学生学科素养。试题考查了学生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从多种渠道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具体理解、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如第17题,考查学生获取史料信息归纳和处理能力;第19题,通过对《长安城平面图》的解读,认识唐朝社会经济繁盛;第21题,培养学生通过历史材料进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等。此外,第31题的第(3)问、第32题的第(3)问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又“放得开、收得拢”。试题素养立意明显,以考促改的意味浓郁。

注重发挥学科育人功能。试题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关注热点,注重弘扬社会主旋律,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充分发挥了考题的育人功能。如第23题通过考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让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第24题,考查了上海浦东开发,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家乡发展,认识国家实施的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主观题的第31题,以“劳动光荣、创造伟大”为主题,考查了建国以来重大经济建设举措和三位模范人物的主要贡献(事迹)及体现的劳动精神,让学生明确了前进方向,明晰了主流价值,同时也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强化学生的劳动教育的精神。第32题依托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考查,以史为鉴,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这样通过试题将历史课程内容的教育功能与学生的发展有机结合,润物无声,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学科性,再次彰显我市中考命题的特色。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教研员

中小学高级教师

南通市学科带头人马斌


凸显价值引领

突出能力考查

——南通市202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道德与法治试卷评述

2020年南通市中考试卷很好回答了全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考什么如何考的问题。试卷结构合理,难易适度,便于学生理解和答题。稳定中有微调,坚守中有创新,体现能力和素养立意,对初中德法学科的教学将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 “五育并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教育、科学精神、心理健康等内容有机融入试卷。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凸显正确价值引领

一是呈现真实生活,增强政治认同。例如,第8题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抗疫取得重大成就,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是展示感人故事,弘扬正能量。例如,第10题“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的事例,让爱国情怀感染学生;第34(1)题武汉初三学生汪子岚疫情中的生命活动,强化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第34(2)题,几位奔涌的“后浪”负重前行,教育学生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加大法治考查力度

试卷在保持结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适度增加了法治考查力度,集中在选择题第12-15题和文字题第33题。通过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人民法院对未成年人父母适用错时执行刑罚、法院对见义勇为的鼓励和对生命的尊重等,引导学生弘扬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法治信仰。这一改变不仅是形式的创新,也是课程内容的需要。

加强思维品质测试

例如第33题以真实的法律案例为情境,第(1)问“法院的这一判决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导向”,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信息、归纳推理的能力,深化对“创新发展”理念和“平等、公正、法治”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第(2)问“请从法治的角度评价本案中图片公司的行为”,考查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突出实践素养考查

试卷最大亮点在于对实践探究的考查。例如,第34(3)题基于后疫情时代生活中必须正视的一个真实问题——分餐制落实难,要求考生写出几项研究环节的名称,并说明每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公共参与素养。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基本限于课堂之内的坐而论道,课程的实践性很少落实。因此,本题有利于引导广大师生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改变“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做到知行合一。

启东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

中小学高级教师

南通市学科带头人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