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的人生给我们当代的启示 | 南通发布

习近平同志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追寻张謇足迹,缅怀先贤伟业,除了自豪和骄傲,我们还有了一个伟岸的标杆。新时代学习爱国企业家典范,学习近代爱国企业家张謇及其精神,其现实意义是什么,应该如何学习好和弘扬好,如何培养和涌现出更多新时代的通商?习近平同志讲话的第二天,市委徐惠民书记就鲜明地提出这个重要的课题。

习近平为什么如此推崇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为什么他一直强调要弘扬企业家精神?我们认为,一是企业家既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又为民族创造精神财富,以创新勇气开创、形塑历史,以契约意识示范、规范社会,是值得尊敬的一个重要群体;二是既要激发企业家精神,又要保护企业家精神,让企业家精神同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一起成为全社会共同敬仰的精神标杆;三是企业家既要有企业理想,还要有民族梦想,实现产业报国、行动爱国。企业家是一个国家和经济社会的宝贵资源,企业家精神构成了我国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社会支柱和精神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离不开、很需要积聚和挖掘企业家精神宝库。

我们认为,张謇的企业家精神集中体现了“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南通精神,张謇也是“强毅力行、通达天下”通商精神和“厚德、崇文、实业、创新”新苏商精神的典范。我们曾经用“两个大”(大情怀、大世界)来简明概括张謇的企业家精神。进一步学习了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后,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张謇身上全面、生动地呈现出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国际视野等思想特征和人文特色。要是今天再做另一种概括,那就是:坚定梦想理想,坚持创新创造,坚信实干苦干。

企业家所激发和创造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我就从“三个力”汇报他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一、坚苦自立,增进定力。

张謇曾经指出,要能够洞悉明察“世界趋势、国家现状、地方大计”。张謇认为:窃维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计民生为强国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而实业不振,又无以为教育之后盾。他认为,西方国家农工商企业特别是现代工业的“实业”才是救国之路。他坚定秉持这样的理念:文化必先教育,教育必先实业。可见,张謇一直是把农工商实业放在首位的。在农工商三业中,工业又是摆在第一位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一以贯之地这样去做的。他办的第一个企业是大生纱厂,办的企业达到50多个,各类学校近400所。其中工农关系是安排并实施这样的顺序,由工到农,由农到农,又由农到工、由工到工,由此及彼,城乡、工农循环往复,实业的“雪球”越滚越大、力量越来越大,形成了大生的产业链,继而形成了近代城市初步的经济体系。1922年张謇所办实业出现危机,日本财团委托驹井德三来通调查。他在《张謇关系事业调查报告书》中对张謇推崇备至,“(张謇)所怀之理想,数十年始终一贯,分头于实业交通水利之建设,醉心于教育及慈善事业之学理,乃唯一主新中国之创造者。”他还把南通比作“江北首都”。拥有125年历史的大生纱厂,1905年注册为大生纺织有限公司,从一开始就是股份制,纺织机器由英国曼彻斯特生产,聘用外国专家,拥有“魁星”等一系列商标。

近代控制中国海关的英国殖民者每10年编制一期向英国政府的《海关十年报告》。1921年底,署名戈登·洛德提交的报告,最后一章以“通州”为题,描述南通的经济社会情况后评说道:“通州是一座不靠外国人帮助、全靠中国人自力建设的城市,这是耐人寻味的典型。”在他眼里,南通靠自己的力量在短期内迅速崛起,代表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为此这位英国人十分钦佩,他建议:“所有愿对中国人民和他们的将来做公正、准确估计的外国人,理应到那里去参观游览一下。”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自己的事情自己扛。习近平同志一直提出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坚定既定的目标,要有战略定力。去年他提出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这次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可以从张謇当年的所想所做、所作所为中加深对习近平这些重大观点和战略思维的理解,加深对去年底以来市委、市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的理解,进一步在实践中回答好新时代南通发展“四问”。

启示二、创新图强,激发活力。

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清末民初张謇成就事业的活力所在。“创新”一词由拉丁语转化而来,其含义一是更新、改变,二是创造新的东西。在中文语境下有“首先”、“首创”的含义。张謇所处的是救亡图存的时代,吴良镛先生指出:“他能在那时新与旧、中与西、保守与前进的撞击中摆脱出来,创造性地走自己的道路。”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张謇“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辉煌业绩。

张謇以工业、农业为立国之本,深知欲振兴工农业,必须追踪欧美各国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他一方面积极引进欧美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一方面在引进先进科技的同时加紧培养技术力量,进行改良和仿制,从而实现企业的增量发展和存量创新。他创办的资生铁厂,集中力量研究英国、日本和南美一些国家织布机、开棉机、经纱机等设备,为大生一厂、二厂生产、添置纺织机器,是20世纪初为数不多的民营机械厂。

祈通中西,这是张謇的学习视角,也是创新视野。他认为,“沪地为万国竞争之场、商战之冲”,“居世界商业重要地位者近百年”。这是对上海地位的精辟阐述。而南通“距沪一水”,“折苇可渡”,这是张謇说的两地关系。所以,他实施沪通战略,到远东第一城市上海,站在风口浪尖、勇做“弄潮儿”。他在沪建了一批企事业,成为南通的“前方”。他延聘了一大批国内外专家,其中不乏学贯中西的专家、大家。特别需要介绍的是,他在上海英文报纸做了中国城市第一份整版广告,列举南通成就,展示经济前景,邀约四海客人。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动力,关注的重点从重视企业到重视企业家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先后又把创新、文化作为发展的动力,习近平同志把改革、创新、文化概括为城市发展的三大动力,关注的重点也从重视企业家到重视企业家精神发展。我们可以从张謇地方自治一系列改革中,从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领域革新中,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同志新发展理念、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思想的透彻理解,加深对市委提出的“三个全方位”的理解。

启示三、奋勇拚搏,竭尽心力。

作为状元办企业首创,张謇毕竟是一个书生,没有经验,也没有商誉。开始筹建大生纱厂,就遇到很大困难,历经曲折,44个月后才“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19世纪末的南通,依然处于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之中。作为近代化的前驱,他创业之初和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社会陈旧观念的阻力,资金的不足,外部的竞争,人才的短缺,无一而足。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旧知识分子,他如巨人般地站了出来、挺立起来,最终挺脱在世界的东方。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1926年8月1日,已经70多岁的张謇早上6时去往姚港勘查主汛期水利,回来之后竟一病不起,23天后走完73年堪称“伟大”的人生。

张謇是怎么用心、尽力的?

打开大生集团泛黄的一页页档案,曾经的历史,创业的艰辛,品牌的荣耀,成就的光辉,就赫然在了眼前。难以想象的是,档案如此齐全、完整、厚实,总数达9491卷。

翻开厚厚的共8册卷《张謇全集》,6560页,总的文字量达到600万。

他说,“公仆”、“众仆”是有区别的。公仆为社会,众仆为企业、为股东、为职工,而他办企业立意高远,要“为世界牺牲”,先要做公仆,然后再做众仆,不只为个人财富、企业积累。

他说,为这个社会,做一分,是一分。最终成就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如此规模巨大的企业事业,号称当时中国最大的资本集团、企业集团之一。

他说,只要那个人能担任,无论中国人、外国人都行。求贤若渴,爱惜人才并尽用人才。1924年4月,在他创办的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发表演讲时说,“不过人情总是对于本地较亲近些,做事较切实些,这是爱乡土的关系,所以能在本地取用人才,是最好的事情。”他送青年才俊宋希尚出国,穿上马褂,整襟肃容,送至开启的正门。又鹄立门口,直至淮海银行转角不见为止。特来克去世,他希望时任总统徐世昌颁发褒词,得到认同,从而勉励了在中国勤奋工作的外籍工程师。

企业所获利润之部分,一用来办教育,二用来办慈善。直到70岁时仍为慈善筹款,每天两个小时,鬻字一个月,后来延续了两年多,而自己晚年所居则名曰“濠阳小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从张謇躬身实践中,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习近平同志一上任提出的“实干兴邦”,能帮助我们理解习近平同志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提出的“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使广大市场主体不仅能够正常生存,而且能够实现更大发展”,也更能理解市委提出要进一步学习苏州“三宝”,领导干部要有血性、要发扬狼性精神。·黄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