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袁庄镇朱庄村的田间地头,蓝天白云下,碧绿的稻田成片铺展,其间有几人劳作,弯腰从满目碧绿中拔出青草。
“我村集体经营的合作农场有550亩地,这一季全部种水稻。秧苗是向袁庄镇育秧联盟买的,总共是14200盘,花了51120元。”朱庄村书记、村经济合作社社长丁佐明介绍。
“往年采取旱直播的方式,以为很省事,结果只有在种的时候省事,后期的管护成本高多了,产量也上不去。”丁佐明说,自2017年袁庄镇政府围绕水稻绿色高产创建的要求在全镇推广水稻育秧机插技术,不仅降低了种子及劳动力成本,还降低了劳动强度,便于田间管理,实现了增产增收。“俗话说‘稻到白露,麦到梅’,任何庄稼都有其自然生长周期。水稻总在梅雨后种植,白露前集中收割,提前育秧比旱田直播的生长周期要长20天左右,稻米的口感更好,秧苗适应性强,小颗密植,侧深施肥,能充分利用光照资源,满足高产栽培要求。“去年水稻平均亩产约670公斤,并出现了部分超700公斤的高产田块,比旱直播产量要超出8-10%。”袁庄镇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魏凌宇介绍。
袁庄镇是如东县的农业重镇,下辖11个村,拥有耕地面积90270亩。水稻种植业是袁庄的传统“项目”,种植总面积达64500亩,其中机插秧面积占比达65%。
随着种植户对“机插秧”这一生产方式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袁庄镇因势利导,在充分调研和吸收周边经验的基础上,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水稻品质增加水稻产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水稻生产的全过程思考,动员春晖农场、潘林梅家庭农场、冒红梅家庭农场、卞俊家庭农场等4家单位共同参与成立育秧产业联盟。
2020年该联盟共流转110亩土地用于秧苗培育,现拥有“云马”牌育秧流水线3台、“云马”牌自动叠盘机2台、育秧传送带80米、泥土粉碎设备一套、田间运秧设备2台、育秧硬盘12万张、育秧软盘17万张,育秧托盘300张,田间铺设自动喷淋系统,可以满足10000亩水稻大田所需秧苗的培育。
由于育秧联盟采取机械化集中育秧,自动化程度较高,有效缓解了当前劳动力紧张的矛盾,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秧苗的培育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春晖农场负责人陈红说:“今年梅雨季长、雨水多,农户自行直播的水稻出苗率不高,对秧苗的需求陡增,推动了市场秧苗价格的水涨船高,秧苗市场价高达8-10元/盘。育秧联盟按协议采购价稳定在3.6元/盘,大大降低了农户尤其是种植大户的成本。”
江苏省作物栽培站、南京农业大学来袁庄调研
镇农业服务中心承担对育秧联盟的技术拖底,对连片种植区的水稻品种、秧苗的品质进行把关,并指导育秧联盟采取暗化育秧技术,机械化精确定量播种,确保了所育秧苗匀苗、齐苗、壮苗,提高了育秧的质量。通过科技创新降低育秧风险,深受全镇种植大户的欢迎。
“下一步,袁庄镇将进一步扩大育秧联盟的产能,投资近2500万元的新型智能现代化育秧工厂正在规划设计中,年供给能力将超过15000亩,加大对个体农户的订购供给,进一步扩大惠民范围。”袁庄镇党委书记胡俊告诉记者。
袁庄镇育秧产业联盟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大户抱团共进的一个缩影,是成就“如东大米”品牌的精细化管理的一个缩影,也是乡村振兴路上传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