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的一场严重车祸,给现年27岁的小伙子小卢带来了残酷的影响。虽然最终脱离生命危险,但脑出血造成了偏瘫后遗症,让他的右手臂完全丧失了功能,右手连基本的抓握都无法实现,右腿的活动也受限;因为颅脑损伤,小卢的语言功能和思维功能也出现了下降。本该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人生却因病停摆了。
家人虽带着他四处求医,却收效甚微。康复理疗作用有限,传统手术方法只能改善手外形,却难以有效恢复手部功能。小卢因此日渐消沉,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煎熬,今年5月的一场手术,终于让他的人生重燃起了希望。如今,通过两个月的系统康复训练,虽然小卢的右手臂神经才刚刚长到肩关节,手臂功能却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那些术前根本不能做到的动作,如今都能按照康复治疗师的要求完成。通过每一天的对话交流,康复师发现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一天天的进步,给了全家人莫大的鼓励,小卢的脸上笑容也渐渐多了。
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式
为偏瘫小伙治疗找到突破口
今年5月9日,上海华山医院手外科专家和瑞慈医院骨科手外科团队共同为小卢完成了“健侧颈7神经移位手术”。
简单来讲,这场手术是把小卢健康的左侧颈7神经连接到右侧,让左侧健康的大脑同时控制他的左手和右手。这根神奇的颈7神经切断并不会影响他左侧的上肢功能,而颈7神经根又含有大量的髓神经纤维,可以在连接神经的同时高效促进受损伤神经的再生。
这项手术是由华山医院手外科顾玉东院士、徐文东教授团队在数十年临床工作基础上,为偏瘫患者找寻到的治疗突破口。这项新型治疗策略能够使患者的瘫痪上肢功能得到改善,痉挛程度降低,精细功能加强,重返正常生活。在该类患者中,尤以年轻患者、脑瘫患者治疗效果更佳。
中枢神经损伤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尤以脑中风、脑外伤和脑瘫为常见。南通历来是长寿之乡,同时也面临着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的问题,脑中风的潜在发病对象较多。过去,一旦偏瘫,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是作为劳动力的年轻人,失去手臂功能,对生活丧失信心,整个家庭也将随之陷入困境。
因为深知偏瘫患者的痛苦,瑞慈医院积极引进这项新技术。去年11月,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华山)偏瘫肢体功能障碍专病联盟在南通瑞慈医院成立了分中心。诸如小卢这样的南通本地偏瘫患者,迎来转机。
持续系统康复治疗
患者迎来可喜的变化
术后第一天,小卢和家人就看到了让他们可喜的变化,原本硬邦邦的右手、右腕、右肩、右肘、右下肢肌张力明显降低,右手痉挛的症状得到了立竿见影的缓解,紧张的肌肉也得以放松,手指能轻松掰开了。
手术只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第一步,伴随着神经的生长,持续的系统康复训练也十分重要。最初在骨科住院期间,康复治疗师每天都会给他进行病床边的康复训练。随着小卢身体状况的逐渐恢复,5月下旬,他转到了瑞慈医院康复科进行后续的康复治疗。
7月9日,小卢右臂抬起时仍有些费力,手指关节紧张弯曲;7月14日,右臂抬起时面部表情放松,手指自然张开……
如今,通过两个月的系统康复训练,虽然小卢的右手臂神经才刚刚长到肩关节,手臂功能却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那些术前根本不能做到的动作,如今都能按照康复治疗师的要求完成。通过每一天的对话交流,康复师发现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一天天的进步,给了全家人莫大的鼓励,也让小卢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信心。
长达8至10个月的康复训练
让他的人生有望重启
伴随着右侧手臂神经的生长,小卢必须要接受8—10个月的针对性康复训练。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很不容易。在治疗肢体的同时,康复治疗师也必须治愈他的心灵。刚开始训练时,由于术后神经痛,这个大小伙儿每天都会被疼哭,几乎想要放弃。康复治疗师的耐心和细心,以及一遍遍的鼓励,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帮助他熬过了那段神经疼痛期。
现在的小卢肢体运动功能分级由原来的二级上升到三级,使劲时比较轻松。术前是病态的“共同运动模式”,肩关节、肘关节、手指关节同时处于屈曲状态,抬手使力都龇牙咧嘴。而现在已经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打破了这种运动模式,可以实现手臂各个关节的有屈有伸。小卢的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几天前,小卢还与自己的康复治疗师纪玲玲开心地合影留念。
瑞慈医院骨科手外科闫海副主任医师介绍说,手术加上康复训练,每个人的手功能恢复效果因人而异,但是以小卢目前的状态来看,后续恢复情况很乐观。
医学技术的进步,让许多不能变为可能。一项创新手术,听来或许并不稀奇,却可能改写众多患者的人生。相信通过颈7手术和术后康复,会有越来越多的偏瘫患者回归正常生活,重获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