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智慧谋水铸就美丽生活梦 | 南通发布

  12日,海门区组织召开在建水利工程推进会,督促加快十八匡河综合整治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让水安全保障加快落地落实,切实提高全区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感。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兴业之基。海门区以水资源管理为突破点,以提高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建设为重点,不断深化河长制。今年来,尤其是该区水利部门组织干部职工深入中天项目建设现场,参观南通灰堆坝闸水质提升“典范工程”等,引导大家自觉践行“争先豪情、克难勇气、科学态度、创新思维、实干作风”的新时代南通治水精神,创新思路,借他山之石,集众人之智,聚焦“水”、谋划“利”,全力推动全区水利高质量发展。

△深井封填施工

  “封深”水起,水资源管理水平跃升新高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发展,水资源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为了适应水利高质量发展要求,有效解决好困扰全区水资源管理的老大难问题,该区注重控节并举提效能。一方面,不断优化地表水资源配置,立足于长江水源,大力推进水资源供给工程体系建设,形成内部河网调节、区域供水为主,长江水补充为辅的综合性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加大地下水开采管控力度。在有效落实严格的计划用水制度和差别化计价制度的基础上,近5年来全区深井已封填53眼、封存3眼,有效控制了地下水超采区面积,水位快速回升,Ⅲ承压地下水年平均埋深由2013年的40米左右上升到了2019年的18米左右,全境水位均已远离红线。

  另一方面,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创建工作,在建成节水型企业69家、节水型单位和学校52家、节水型小区39家、2017年成功获评“江苏省节水型社会示范区”的基础上,海门正在有序推进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确保2020年底通过省级验收。通过细化措施,压实责任,强化监管,今年5月荣获南通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优秀单位。

△十八匡河疏浚现场

  “风生水起”,水安全保障能力再显新成效

  “台风、暴雨”是水利人较为敏感的两个关键词。2020年对水利人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梅雨期长达40天,降雨量达688.4毫米,比去年梅雨期雨量的4倍还多,今年来(截至9月8日)降雨量达1336.7毫米,为去年同期的1.5倍。

  面对严峻形势,该区找准短板抢补快提,多措并举高效应对。疏通堵点、拆除断点是关键。近年来,该区持续推进城区约150平方公里区域内等级河道畅通工程,督促相关部门、区镇联动认真摸排,形成了《南通市海门区区域治水工作方案》,交办的22个节点疏通和3个大片区连通问题清单现已完成7个,其余问题正在有序推进,并将整治方案进一步深化细化。加速水利工程更新改造可以有效提高引排和防洪减灾能力,目前,海门全力推进十八匡河闸迁建工程建设,加速海门河西闸、卫东闸拆除重建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加快推进民生河综合整治工程拆迁安置和土地调整等前期准备,连同青龙港闸拆建、灵甸闸除险加固、大新闸改造等项目尽快转入实施阶段。

  同时,根据调度指令加大排水力度,截至8月底,海门已排水8.04亿立方米,其中梅雨期排水3.85亿立方米,分别为2019年同期的2.8倍、9.6倍。

△新开横河

  “丰”生水起,水生态助力“三农”提质又增效

  水是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近日,兄弟市镇村三级河长来到海门区悦来镇保民村参观生态河道建设工作。数千亩稻田绿油油一片,一条新开横河贯穿整个片区,数条泯沟间隔分布,河道水质清澈,鱼虾畅游,灌溉小渠沿田而设,各类基础设施应有尽有。

  据了解,保民村千亩粮食示范基地建成后,第一年稻麦两熟单产就突破了1000公斤,比旱作粮食亩均增产150多公斤。取得这些成效,离不开水生态强有力的支撑。近年来,该区水利局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及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等项目,投资2亿多元实施完成了2013-2018年第五、第八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投资947万元实施了2019年开发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投资970万元在余东实施了2020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同时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升项目区的沟河建设标准。

  通过一系列措施,海门在各片区打造示范点,推动面上水环境治理。同时,通过持续推进“三乱两违三拆”专项整治,全力整治沟河,提升水环境质量,服务“三农”良好的水生态正在努力中稳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