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特别的国庆之晨。邂逅中秋,又邂逅在同一天过40岁生日的中行南通分行。此刻,我端坐在办公室里,伴着“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的美妙歌声,寻觅40年来我与中行结下的不解之缘。
案头摆放的两样东西都和中行有关:一册刚刚新鲜出炉的中行南通分行复建40周年“三宝四问”读本《致敬•传承》,一本金色鑲边的中行南通分行首批服务监督员聘书。作为一位市民、一名记者、一个履新不久的银行服务监督员,许多往事浮现眼前,不由得从多个维度,回忆我和中行南通分行交往的点点滴滴。
1980年对我来说是个特别的年份,8月底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去外地求学,没能邂逅1个月后横空出世的南通中行。那一年的国庆节,中国银行南通支行在我后来工作约30年的西寺路上复建,揭开与一座开放城市相伴共生的序幕。
上世纪80年代初的南通,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时代。因为人均工业产值超万元,南通成为全国有名的“明星城市”。南通中行选在那个年代复建,可谓高瞻远瞩。到了1984年5月,南通被国务院列为率先对外开放的中国14个沿海城市之一,中行南通支行恰在此际升格为南通分行,赶上南通对外开放的头班车。
我和中行第一次打交道是在1985年春天,当时我在高校给丁淑蓉教授当助教。有一天,教授在上海交大念书的女儿丁小玉要考托福,急需26元美金。教授说换美金很不容易,丫头在上海找了多少人都没有办成,急得团团转。我第一次走进中行,几乎没费多少口舌,就在中行顺利兑换了美金。今天,美丽聪慧的小玉妹妹早已成为硅谷的著名科学家。不知她是否还记得,自己的“硅谷之旅”,是从南通西寺路上起步的。
换来26美元考托福的小学妹
中行这种让我感到如沐春风的服务,上升到系统科学、领跑同业的全新理念,是在1994年春天,我幸运地成为见证者。1994年3月28日,正在香港华侨商业银行高级经理岗位上工作的祁泽瑞临危受命,提前结束外派回到南通,出任南通中行行长。此前,祁泽瑞曾担任过南通中行副行长,又在香港国际金融大环境下浸润多年。他重返南通中行后,刮起一股强劲的“南风”。他在全行干部会议上疾呼: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出售的不仅是资金,更是服务,服务应该成为金融竞争力的灵魂。会后,时任晚报新闻部副主任的我走进祁行长办公室,面对面采访了这位儒雅睿智的银行家,很快在晚报推出人物专访《祁泽瑞:银行出售的是服务》,产生较大反响。
南通中行崭新的服务理念很快在江海大地开花结果,并通过本报资深财经记者陈永进、朱丛笑等诸多写手的生花妙笔,传播到千家万户。那段岁月,南通的外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我有幸见证了南通中行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许多精彩片段,也从南通中行服务外企的角度写过几篇报道,印象中较深的是在晚报发过一个头版头条,主题是东丽和帝人两大化纤巨人盛赞南通中行高效运作,亿万资金朝发夕至……
从晚报诞生的那天起,南通中行就是我们最可靠的战略伙伴。我们不会忘记,《江海晚报》1993年1月2日试刊号,第一份大礼便是中行南通分行的祝贺广告。在祝贺晚报试刊的同时,也庆祝中行长城信用卡交易额突破8亿元。我们不会忘记,2015年5月报业集团成立,两报分报经营,率先支持我们的又是中行南通分行。2016年国庆节,我们试水头版广告的创新。那一天是共和国67年华诞,也是中行南通分行36岁生日,晚报和南通中行一班人经过头脑风暴,在头版全版推出一个创意广告。居中而立的四个红色大字“中国很行”,和右下角的“中国银行南通分行”相映成趣,这个创意广告激活了金融广告市场的一池春水。
一路走来,南通中行一直是媒体取之不竭的新闻富矿。1995年春天,晚报人在寻找重大精神文明典型莫文隋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批做好事不留名的莫文隋式人物,其中便有多年如一日默默资助福利院儿童,化名“钟航”的原中行崇川办事处的蒋星。多年来,中行南通分行在深度融入区域发展的大局中,先进典型层出不穷:中行系统唯一一位党的十八大,基层代表就是南通中行的蔡淑娟;去年新中国70华诞,中行系统唯一受邀观礼大阅兵的基层代表又花落南通中行,给了单指单张点钞打破吉尼斯世界记录的全国劳模袁卫华……40年来,中行南通分行在改革奋进的浪潮中形成了“三大法宝”:快人一步的文优服务、使命必达的执行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机制,许多举措和理念都是“花开江海第一枝”,给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新闻素材。
这些年来,除了用记者的视角观察中行外,我更多是从用户的角度感受中行的优质服务。今年7月16日,南通中行在全省同行中率先成立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我有幸成为中行南通分行6位服务监督员之一。两个多月来,我走访了江苏政田重工、江苏飞马等中行南通分行的重点客户,也暗访了多个服务窗口。我本想以“啄木鸟”的视角进行挑刺的,却听到不少企业家讲述的中行人慧眼独特扶持企业的故事。
未来的日子,我注定还会邂逅中行,关注中行,也会和您分享更多的中行故事。期待南通中行在未来得日子里走得更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