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蓝印花布技艺研修班结业作品展在通开幕 | 南通发布

16日下午,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南通大学第六期蓝印花布技艺研修班结业作品汇报展在中南谷造物天地举行。30位来自贵州、云南、甘肃、山东等地的学员,分别从事蓝印花布、蜡染、扎染、草木染等多种手工印染技艺,他们以传承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为目标,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学习和实践创作,共创作完成蓝印花布作品100余件,当天集中对外展出。

此次研修班期间,南通大学全国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研修班邀请了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举办了系列主题讲座,不同的学者,都有着独到的见解,或前卫、或传统,他们将自身的经验及理论一一传授给学员,使学员综合艺术素养得到提升。研修班还注重技艺实践传承,由蓝印花布国家级、省市级传承人传授学员蓝印花布技艺,学员从临摹传统经典纹样入手,感受蓝印花布图案特色,以此作为创作的基础,还实地考察蓝印花布博物馆、蓝草种植基地,亲身体验收割蓼蓝、打靛、刻版、刮浆、染色等核心工艺环节。培训班将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相衔接,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相融合,实现了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培训班所有学员的食宿费全免。

在展览中,来自天津的学员聂书娟结合自身擅长的剪纸创作了《艾虎镇宅保平安》,该作品借鉴了民间剪纸图案,构图元素有艾虎、民宅和祥云等图案,“民间认为艾虎有护生、镇宅、避邪、壤病、保平安等功效,所以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和尊崇,整幅作品在疫情期间也凸现了特别的意义。”云南佤族的学员李宪兰则以蓝印花布的技艺手法,呈现佤族特有的图案纹样作品,她认为佤族是居住在大山上的一个山地民族,但中华民族之魂不丢。“葵花象征太阳,火焰象征佤族热情奔放的性格,牛是佤族的图腾,小米雀是有恩于佤族的一种鸟。传说佤族的居住地距太阳最近,佤族崇拜大山,崇拜太阳,太阳就是共产党,佤族人民永远心向党。”李宪兰这样解释她的创意。来自贵州的学员赖蕾、张娟娟更是直接将侗族的亮布与蓝印花布大胆结合:一是将蓝印花布、亮布、打籽绣技法相结合,在包袋、灯具等生活用品上得以展现;二是在侗族特有的织布上进行蓝印花布的创造,并再运用亮布的技法做成新的、不同以往的“包含蓝印花布的亮布”。赖蕾坦言,侗族也有艺人做蓝印花布,但制作还较为粗糙,今后,她会将在研修班上学到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教授给当地更多的手艺人,这将对恢复侗族蓝印花布工艺,保护、整理、研究侗族蓝印花布实物遗存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学员从理论到实践都收获颇多,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让学员们更珍爱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文化,点燃了他们对传统技艺研究和传承的热情,这也是本次研修班的初心所在。”南通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吴元新表示,此次研修班的举办既为当地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使少数民族和江南地区之间的技艺、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交流和融通。他希望学员们日后能继续刻苦钻研,不断提高综合文化修养和设计创新能力的同时能够把这次在研修班学习到的技能带回自己家乡。

据悉,该展览为期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