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全闭环转运外籍旅客
16日晚上8点30分,在警车开道下,一辆疫情防控专用大巴驶抵达南通机场航站楼。大巴上,防疫人员与交通防控组机场防控点现场防疫人员对接后,两名从河南郑州飞抵南通机场的菲律宾入境外籍旅客被接上大巴,转运到属地进一步进行健康管理。
机场是重要的“空中通道”,也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交通关口。根据部省市疫情防控“一断三不断”工作要求,机场防控点对“外防输入”要求的执行尤其审慎,对国外入境旅客的查验丝毫不敢马虎。当晚2名外籍旅客落地后即被迅速转运,从接报、核查到移交,整个交接过程仅用不到15分钟。
高效的处置,源自于机场防控点对此次接驳转运作了充分统筹的安排。14日当天,市交通防控组机场防控点日常协调人员与当天值班的如东3名防疫同志接到一县区提供的线索:2名外籍旅客16日飞抵南通,信息只有旅客姓名、护照号码、航班班次,以及属地防疫部门将来接驳这一信息。按照市疫情防控要求,一般情况下,健康码显示红、黄码、需进一步进行核酸检测和集中医学观察的人员,一线防控第一时间通报属地安排车辆接驳转运处置。县区提供的简单信息引起了机场防控点人员的警觉,经过深入对接了解后,防疫人员对此次特殊的接驳转运作了严密的部署安排。
16日当晚,西宁-郑州-南通航班如期抵达南通机场。按照预案,确保两名外籍旅客抵达并妥善转运问题不大。但当该航班落地后,进港旅客166人,同时先后还有天津-南通航班、昆明-南通航班等257名旅客到达防控点现场,查验压力顿时加大。
在现场防疫人员的相互配合下,两名戴着口罩,衣着、相貌与中国人相似的菲律宾籍旅客顺利从人群中找到,防疫人员迅速核查相关信息并登记,在属地接驳人员、车辆到达的第一时间完成了移交转运。精准专业的信息核查、高效严密的防护接驳,让两位外籍旅客向防疫人员竖起大拇指,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连称:“谢谢,谢谢你们!”
11辆大巴接驳青岛至南通航班旅客
疫情以来,像这样一线防控与后方处置联动的情形,对机场防控点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今年2月份,市委市政府、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作出指示要求,在南通机场、火车站等重要交通关口实行联防联控新模式。机场防控点根据市防指交通防控组部署,在市交通防控组组长周建飞、常务副组长顾才群以及机场集团、交通局相关领导关心指导下,迅速进入状态,高效开展工作。
疫情防控期间,机场防控点历经武汉、北京、大连、乌鲁木齐等地因局部疫情反弹、风险等级地区复出,以及对一直通过民航“空中通道”入境旅客不放松防控的要求,机场防控点累计查验进港航班近6000个、旅客60万人次,移交转运作进一步健康管理的旅客逾一千人次。
特别是针对近期青岛疫情,12日当天,获悉青岛-南通航班上将有101名旅客从青岛飞抵南通,机场防控点根据市交通防控组部署,紧急调集各县(市、区)11辆中巴、大客在1个半小时内到达南通机场指定地点,在核查旅客有无核酸检测情况后,妥善按旅客目的地属地进行了接驳转运。
13日,我市疫情防控升级,原计划将有80余名旅客的青岛-南通航班临时取消。青岛航班停飞后,机场防控点防疫人员并没有觉得轻松,更加没有放松警惕,一如既往按照规范做好防控工作。14日下午和晚上,机场防控点就查验到5名旅客,在12日前后有青岛逗留史、旅居史但未进行核酸检测。因青岛航班停飞,这5名乘客辗转烟台、南昌,转机飞抵南通机场。机场防控点第一时间联系相关属地,迅速将5名旅客接驳转运作核酸检测送检等健康管理。
人性化防空守牢“空中门户”
在开展“空中门户”疫情防控过程中,机场防控点在市委市政府、市防疫指挥部、市交通防控组等上级领导指示下,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始终以“严防、厚爱”为原则,精准投入保障力量,一方面坚持疫情防控标准不降低,一方面坚持人性化服务保障,努力提高服务处置效率。
针对无手机、不会操作以及老年旅客、旅游团体等各种情形和特殊对象,机场防控点先后采取设置有健康码通道、无健康码通道、查验岗、辅导岗和设立老年旅客服务点、开辟团队快捷通道等措施,并实行开具纸质版出站放行单和个人签健康承诺书等方式,建立旅客通关兜底保障机制,在严密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减少现场等待时间,提高旅客通行效率。
鉴于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机场防控点也提醒广大旅客:乘坐航班出行务必提前了解相关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办好个人健康码,随身携带核酸检测报告、解除医学观察隔离证明等相关证明,在增强防范意识、做好个人防护前提下,合理安排出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