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随着工作的开展,普查员入户登记中遇到了不少困难,近日,记者跟随普查员的脚步,实地探访入户摸底现场。
找人不好找 多次蹲守确认是空户
“您好,我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员杜正飞……”10月21日下午,南通开发区富民社区人口普查员杜正飞敲响了6号楼105的门,开始了入户工作。
杜正飞首先表明身份、展示证件,随后,住户核查确认其身份后,双方开始交谈。“您家里有几口人?您是户主吗?”杜正飞拿出表格,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由于这户人家人口较少,不到十分钟就完成了登记工作。
富民社区是个老小区,不仅有本地居民,还有大量外来人口居住,这对人口普查登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最难的就是找人不好找,有上班的,有做生意的,有打工的,各家各户在家的时间都不一样。”杜正飞告诉记者,对于这些情况,他们分类开展工作。“我是这里的网格员,对社区人员比较了解。对于经常在家的老人,我就利用白天时间上门,那些上班的年轻人,我们采取电话预约的方式,上门前先和对方约好时间,免得一直跑空。”
即便准备得如此充分,住户家里没人的情况还是经常遇到。“有一户,我上门很多次都没人在家,为了‘逮人’,我在不同时间段在他家附近蹲守,还是没找到人。于是我就问遍了附近的邻居,最终确定这户人家无人居住。”杜正飞说,他负责的第一网格里,像这样的空户已经摸排到了三户。
登记遇到“歪果仁” 派出所人普办来帮忙
日前,中远普查试点小区第八普查小区的小组成员奔赴责任区域,开始了当天的试点调查工作。
“这都敲了第八次门了,怎么还没有人呢,而且今天是周末,怎么会不在家呢?”普查员陈雪心里犯起了嘀咕。通过和邻里聊天,她了解到这一户是外国人,“皮肤较为黝黑,长直发”。“这户外国籍人员应该来自中东或者南亚地区吧?”陈雪猜测。在询问了邻里长和社区社工小区内外籍人员分布情况后,她决定向派出所和区人普办求助。掌握了外籍人员和房东信息,确定外籍人员为孟加拉人之后,陈雪分析了他们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确定了上门时间。考虑到晚上入户调查可能存在的安全因素,陈雪邀请了普查指导员和另一名男生一起上门。
敲开门后,孟加拉国外籍人员对两名“登门大汉”明显有很强的戒备心理。陈雪及时使用英语交流,说明来意并出示证件,相关外籍人员配合工作,完成了试点登记。
登记对象不信任、有疑问 熟人陪同事半功倍
10月19日上午,通州区的普查员拿着登记表格走进辖区内的安置小区工地,开始当天的试点调查工作。此时,工地宿舍空无一人,普查员找到了一位住在工地上的工人。
普查员:“你好!我是此次人口普查试点的普查员,你们工地作为调查区域,要调查住在工地上人员的相关信息,所以想问你一些问题,你看你现在方便吗?”
工人一脸戒备道:“人口普查?要问什么信息啊?怎么只查我,其他人呢?”
普查员:“现在各地都在开展这项工作,等11月正式开始,所有的人员是都需要进行调查的。你如果方便的话,可以看一下这个表格,填写一下相关信息,放心,信息我们是全程保密的。”
工人:“那你先去问其他人吧,我这忙着呢,没时间给你填表。”说完,人就走了。
普查员只好再去找其他工人询问登记,但大家似乎都忙于工作,没人愿意填写。普查员只好先返回村里,将这个情况告知了指导员,指导员和村里负责人商量了之后,决定先找工地的负责人说明一下情况,协助完成此次的调查。
第二天上午,普查员又去了工地。在工地负责人的帮助下,工人们很快就按普查员的要求填完了相应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