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茱萸神秘面纱 南通大学这场“行走的课堂”有创意 | 南通发布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所提到的“茱萸”你见过吗?25日上午,来自通师一附、二附、三附等学校的20名小学生以“南通大学生物科普营”小营员的身份一同走进秋季的狼山国家森林公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揭开“茱萸”的神秘面纱。

一大早,一群朝气蓬勃的孩子们聚集在狼山森林国家公园北大门,井然有序地排着队伍,迎着秋日里习习的凉风,沐浴着清晨缕缕阳光,迈着轻盈的脚步,向着“森林大课堂”出发。在带队老师的温馨安全提示下,小朋友们拿着准备装植物的文件夹,满心欢喜地踏上了自然探索的旅程。

image.png

行走的课堂,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小朋友们,看这棵树上的叶子长得像巴掌一样,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它叫做鹅掌楸,因为叶子的模样又似黄马褂,也称马褂木,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也是濒临树种之一。”作为带队老师,通大生命科学学院85后美女博士陈琪变身“知心姐姐”,带领这群小朋友们边走边为他们讲解公园里植物的小知识,小朋友们也通过多种感官的调动感受着自然的魅力。 “老师,老师,这是什么?”“快看,我找到四叶草了!”“老师,我捡到的是栾树的叶子吗?”……一路上,小朋友们边走,边听,边看,边问,边讨论,在这条求知探索的道路上,欢声笑语一片。

“瞧,这棵树叫做紫薇树,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位叫紫薇的仙子,看见凶恶的年兽伤人畜无数,边下凡将它赶进深山,自己化作紫薇花守护在深山出口,给人间带来美丽和平安。”陈琪老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还巧用一些有趣的故事,激发小朋友们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和了解大自然。

短短的一段路,小朋友们看到山茶花、狼尾草、银杏等十几种植物种类,在“森林大课堂”上,他们将刚刚采集到的植物叶子,凭借着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粘贴与裁剪,制作属于一个个自己叶子标本。这个露天课堂气氛热烈,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洋溢着无尽的喜悦与满足。

image.png

同行的通大生科院辅导员冒永杰表示,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通过与自然界的植物“零距离”接触,培养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将让他们终身受益。

重阳文化小讲堂,解开茱萸的面纱

“小朋友们知道咱们为什么要过重阳节吗?因为有一个这样的传说……”陈琪老师话还没说完,来自通师二附六(3)班的施思予同学踊跃举手,在陈老师的鼓励下,他将自己所知道的重阳故事大胆地向现场的小伙伴们分享。“很久以前,出现了一场瘟疫,夺走了很多人的性命,于是一个男子就拜一位很厉害的神仙为师,苦练武艺,在重阳节前夕,男子回村之时,仙人递给他茱萸和菊花酒,驱赶瘟魔。自此,在重阳节插茱萸、喝菊花酒的习俗就流传下来。”课堂上的小朋友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举手补充自己所了解到的关于重阳节的习俗、小故事。

“请问老师,茱萸是什么?”来自通师三附四(4)班的一位小朋友提出疑问。顺着这位小朋友的好奇心,陈琪老师晒出了提前准备好的一袋茱萸,为大家耐心地介绍,“最常见的茱萸叫山茱萸,在秋天,它会结出满树鲜红的、呈椭圆形的果实。茱萸的果肉也是中叶重要的药用植物,是可以吃的,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

有序地洗完手后,志愿者老师为小朋友们分发重阳糕、茱萸果干和菊花茶,让他们切身地感受重阳节的文化,品味重阳节的魅力。在享用完传统美食之后,小朋友们还学着古人进行了佩戴茱萸的仪式,小男生将茱萸别在衣服上,小女生则将茱萸带在头上,一幕幕充满仪式感的举动,无处不彰显着小朋友们对重阳传统文化的别样兴趣。“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插戴茱萸、装饰美容、祝颂延年益寿,多在重阳节佩戴。茱萸被认为能祛病驱邪,所以古人或头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游兴,并把重阳节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陈老师绘声绘色地告诉小朋友们,按中国古人的习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祛邪辟恶,以示对亲朋好友的怀念。

记者了解到,作为江苏省植物生理学会会员,33岁的陈琪目前在通大生科院执教植物资源学,对“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研究颇深,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项、市级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在通大深受学生欢迎。

当天,通大生科院的11名大学生志愿者化身“小老师”,利用所学的知识,耐心地为小朋友们答疑解惑。

为了让社会各界了解生命科学,让大学生发挥所学服务社会,近年来,通大生科院举办了江海小记者走进实验室探秘、种下栀子树迎新生、“识百草、做香囊、送安康”端午节文化活动、校内植物园内种植彩棉和水稻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每一次活动,都会与我们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科特色相结合,带领着大、中小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益智类活动,激发他们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兴趣,也让他们在日常繁忙的课堂学业生活中,也能有所放松、有所成长。”冒永杰表示,今后,他们还会开展更多类似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爱上大自然,爱上探秘生命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