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在南通固盛建材有限公司新建的通吕运河码头上,内河船舶污染物接收船“苏通洁001”号将输送软管泵入码头污染物接收设备,生活污水、含油污水顺着不同输送管道分流到岸上的污水调节池、船舶油废水储存罐等设施,整个过程有条不紊。随着设备启动,标志着南通市区首个水上污染物集中上岸点经过前期调试,正式投入使用。
内河港口船舶港口污染防治是长江大保护的重要一环,但船舶污染物难以上岸一直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18年,我市出台《南通市内河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方案》,明确2020年底建设一批船舶生活污水集中上岸点,全面实现内河港口和船舶污染物的规范处置。
水上污染物集中上岸点,是港口船舶污染物流动接收的重要基础设施。经过前期调研、实地勘察,市政府确定采取奖补形式投资70万元,在固盛建材有限公司新建的通吕运河码头内建设市区范围内船舶污染物集中上岸点,建设内容包括调节池、预处理和储存装置等设施。该项目于今年上半年启动建设,9月份通过初步验收。新建成的船舶污染物集中上岸点,具备每天处理生活污水50立方米、储存含油污水20立方米等功能,主要负责接受南通市区通吕运河、九圩港和通扬运河船舶污染物。项目设计负责人孔祥钰告诉记者,这些污染物接收后,生活污水经过现场预处理沉淀后达标,可直排市政管网,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油污水则将由专业公司运回处理,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拉走处置,打通转运“最后一公里”。
项目建设过程中,南通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主动对接、靠前服务;建成后,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指导运营企业对污染物收集点建设进一步优化,使市区船舶污染物流动接收与转运上岸设施实现有机衔接、形成链条,船舶污染物流动接收、转运效率得到提升。市交通运输局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二大队三中队中队长刘志杰表示,今后交通执法部门将进一步落实转运、处置的监管措施,加强对码头、船民送交及时度的监管,拧紧向江河排放污水的“龙头”。
截至目前,全市首批7个船舶污染物集中上岸点已基本建成投运,平均分布在各县(市、区),且均配备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接收储存设施。
【短评】船舶污染物不再“随波逐流”
小小船舶产生的污染物,成为了“黄金水道”绿色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长江的生态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解决起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场持久战。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打响了船舶污染物防治的攻坚战,力图减少航运船只对“母亲河”的污染,真正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号召:全省率先建成投运两座长江洗舱站,多部门联动推进岸电建设取代燃油,船舶生活污水集中上岸处置……
多少年来,以水为生、以船为家的船民们,不得已只能将船舶航行中产生的生活污水、油污水直排入河。随着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船舶污染物终于不再“随波逐流”,实现了“船—岸”和“船—船—岸”相结合的船舶污染物接收模式。尤其是随着全市7座水上污染物集中上岸点投用建成,一方面规范了航行船只“乱排乱放”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人们对于船舶洗舱水和生活污水处理的警惕意识,打通了船舶生活污水和垃圾上岸后的“最后一公里”。
一江清水、两岸葱绿。当前,长江生态保护处于最紧迫、最关键的时刻,而港口和船舶污染物的接收、转运、处置工作涉及各地、多部门的职责,各部门应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地开展工作,不让方案执行时遭遇“肠梗阻”、不留“后遗症”,全力提升航运业的“含绿量”。
·彭军君 严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