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柔武:这座城,属于奋斗者 | 南通发布

水国初冬和暖,江海风物明朗。在澎湃浩瀚的长江边,在微波潋滟的濠河畔,习近平总书记足迹所至,把赞美、关怀和激励给了为这座城市夙夜辛劳的所有奋斗者。看到南通改革开放以来的沧桑巨变,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慨地说:这样的幸福生活是你们亲手建设出来的,是大家一起奋斗出来的。对我祖父张謇实业救国的奋斗史绩,习近平总书记素有高度评价,此次来通考察时更是指出: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当年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慈善公益,包括城市公园等方面全方位建设南通,张謇是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担当的企业家,是企业家的楷模,我们今天强调“实干兴邦”,张謇就是“实干兴邦”的典型代表。

在祖父张謇心中,南通城的意义不止于桑梓一隅,而是寄寓了救国兴邦的政治理想,有学者称在晚清风云激荡的时代,张謇试图在康有为变法、孙中山革命之外另辟蹊径,兴业强基,终极目标是救国。怀着家国天下的初心,祖父一腔热血,辗转奔走,创办大生,垦牧通海,经营上稍有余力便建学堂、开交通、造公园、兴水利、办慈善,正如祖父在为大生起草的《厂约》开篇所言“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仅大生一厂为其他企业和公益事业的垫款就有70多万两,一时百业皆旺。因而,小城南通一跃成为在20世纪初动荡中国的一个“黄金城市”。

祖父秉持“父教育、母实业”理念,兴办和资助开办各类学校三百多所,从幼稚园到中小学、大学直至特殊、艺术、职业等教育,体系甚是完备。祖父创办南通师范学校时,他邀人作曲并亲自作词,在校歌中写有“民智兮国牢”,连唱三遍,将保国治国重任寄托于青年人,其后在《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歌》中写道“女子有学兮欣欣棣通,女子有学兮邦家之隆”,对莘莘学子寄予成为新式国民、社会栋梁的殷切期望。1926年祖父去世时,我刚好7岁入小学,由城南模范路去学校,路人多有议论:张謇乃办大事业之人,纵生不怠,所为利国利民。我在学校上课,老师们也常讲述祖父的事迹,激励我们学生经勤苦学,爱国爱乡。

学界不乏对祖父的评价,其中胡适之先生有评语:“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因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于我而言,并不完全认同。没有成功,便谓之失败,似有不妥。祖父开创了很多事业,也有超前的规划,于当时境际不可能都件件落地,可他胸怀家国、泽被乡里的初心,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始终不会错,且已与现今南通的城市精神深深融合,对后来者是很大的鼓舞和鞭策。

对于祖父的历史贡献,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给予中肯评价。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曾说: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江泽民同志为张謇纪念馆题名,可看作是对张謇先生不平凡一生的褒扬。今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考察调研,仔细察看博物苑历史建筑,并走进张謇故居陈列室,了解张謇创办事业、发展教育、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他说,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和青少年接受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祖父的作为能够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此高的赞赏,作为其后人,我们深感自豪和欣慰,我们将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要见贤思齐、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要勇于创新、奋力拼搏、力争一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漫步在故居濠南别业,凭栏抚轩,回溯沧桑百年,我双目澜澜。徜徉在新区紫琅湖,登高俯瞰,城际开阔辽远,我满怀希望。南通,终因每一个奋斗者而变得美好;这座城,属于每一个奋斗者。

(张柔武,南通市政协原副主席、致公党南通市委原主委,张謇嫡孙女,生于1919年,今年10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