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质量治水典范城区丨南通将重点整治观音山片区,三年实现河道公园化改造 | 南通发布

26日,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南通治水情况和“打造高质量治水典范城区”进展情况。

2019年以来,我市按照“系统化思维、片区化治理、精准化调度”的思路,开辟“控源截污、水系连通、河道清淤、自然活水、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的治水路径,开展“一控三自然”的治水实践,实现了“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濠河及中心城区66平方公里内主要河道达到Ⅲ类水质”的工作目标,18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今年,我市拓宽治水范围、加大治理力度、提升管理手段,部门联动、上下共推,致力将崇川区100平方公里区域打造成中心城区高质量治水的典范城区。

据悉,2020年城区水环境治理重点区域定位在观音山片区,该区域面积为34平方公里,市水利局进一步梳理区域内水系现状,计划通过“控源截污、河道清淤、水系连通、活水调度、生态修复”五大举措改善该片区水环境面貌。为实现观音山片区畅流活水,2020年城建计划中,市本级安排兴石河闸及河道整治、青龙横河闸改造,投资约4600万元;崇川区安排青龙横河整治等15个项目,投资约1.43亿元。目前,市本级2个项目已进场施工,崇川区3个项目已完工,11项目正在实施,1项目待城建计划中期调整正式印发后实施。同时,市水利局还针对观音山片区关键河段布设了15个水质监测点,完善崇川区100平方公里内的水质监测点位分布。

为了营造更为丰富的水空间,我市首次提出了“河道公园”的概念。“创建‘河道公园’是我们打造高质量治水典范城区的一项重要措施,简单来说就是依托河道建设公园,实现水陆统筹、水岸联动、水绿交融、水田交错,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水环境治理带来的好处。”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晓春介绍说,我市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实现区域内所有河道公园化改造,实现河道功能的叠加和优化。目前,姚港河、八一横河等均按“河道公园”的标准进行打造,运料河、铺港河等也正在进行方案设计。

治水不易,护水更难。记者了解到,目前,南通中心城区66平方公里水质已经提升到三类水标准,打赢了中心城区水质提升攻坚战。下阶段,我市将利用水质监测数据倒逼水环境的改善,根据不达标数据对河道进行溯源,从源头解决河道污染问题。同时,通过信息化技术对区域内的涵、闸、站等控制建筑物进行自动化提升改造,建立统一的数据资源汇集管理中心,构建覆盖市水利局、濠河办、五山办、创新区、崇川区政府的一体化协同调度平台,实现全域智慧管控。“此外,我们将河道管理纳入南通市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充分利用专业队伍和智能平台,及时发现问题、明确主体、解决问题,管理手段主要包括落实河长制、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落实常态化保洁等。”吴晓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