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2020 奋斗2021”特别报道① 击鼓奋楫 行稳致远 | 南通发布

▶编者按

走过极不平凡的2020年,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迈入十四五开局之年的2021年,我们正以“奋斗”为年度关键词,高起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南通日报今起推出“非凡2020 奋斗2021”特别报道,回望过去一年发展成绩,解读新的一年发展图景,助力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奋力开新局、奋斗新征程。

岁月更迭、华章日新。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市交出了一份骄人的“经济答卷”:经济运行呈现“一季度受挫、二季度恢复、三季度拉升”的态势,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回升、好于全国全省,经济增速预计比全省高1个百分点左右,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乘风破浪、浩荡前行,江海大地奏响了一曲奋发作为的实干乐章,南通发展开启新征程。


经济运行难中求进


大战大考的2020年,南通人感慨万千。如果用一个词语概括,那就是“惊喜交集”。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和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讲话精神与中央、省各项部署,积极应对疫情挑战,扎实抓好“六稳”“六保”工作,紧盯经济总量“过万亿”目标,克难奋进。全年经济运行态势向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疫情防控的有力有效,为我市全面复工复产早于全省提供了有力保障。2020年3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新按下“快进键”,吹响复工复产的号角。为让惠企政策尽快落地见效,我市建立派驻联系复工企业制度,选派6500多名机关干部驻点服务1万余家企业。主动兑现落实国家、省惠企政策,出台“克难惠企12条”等扶持政策,市本级兑现扶持资金近4亿元,全市累计减税降费140.1亿元。

越是艰险越向前。非常之年,用非常之功,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回升向好、在全省位次稳中有进。2020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列全省第二;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2.7%。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列全省第4位。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2377.8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出口1629.4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9.9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税收收入增长2.9%,税收占比为82.1%。


重大项目逆势而进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2020年,全市重大项目建设逆势而上,大项目携大资金奔涌而来,有力支撑起我市经济平稳增长。中天绿色精品钢、桐昆聚酯一体化、招商局豪华邮轮等一批百亿级重特大项目开工建设,39个省级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98.2%,其中24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已开工20个,开工数全省第一。

以项目建设确定性有效对冲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我市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各地各部门把市委市政府部署落到实处,深入开展“大项目突破年”活动。 新开工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83个,在建百亿级重大项目16个,年度省级重大项目数全省第一。

“一切盯着项目干、一切围绕项目转。”2020年,我市承办了2020全国首席质量官大会暨江苏省“质量月”活动启动仪式,举办了高端纺织、海上风电、新一代信息技术、船舶海工等产业展会,船舶海工产业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向上生长,预计我市全年可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工业应税销售增长10%,工业核心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抓大项目、大抓项目,我市注重产业发展质态提升,全市实施“小升高”培育计划,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632家、增长33.7%,总量达到2180家,新增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2家,中国(南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


创新驱动奋力前进


新的一年,南通正以饱满干劲奋力开新局、奋斗新征程。

心有高标,方可致远。处在新时代的“风口”,我市加快将重大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唯有奋发有为、主动作为,才能攻坚克难、实现目标。全市上下将牢牢抓住重大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铆足干劲、全力突破,重点推进中天绿色精品钢、金光纸业等重大项目建设,保障项目早投产、早达效。围绕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服务、推动、融入一体化。紧盯重点产业、头部企业,主动出击、精准招商,全力引进一批百亿级重特大项目和补链型项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我市将深化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以创新引导转型升级,深入实施科技创新“20条”、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等政策,健全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发展智能芯片、大数据、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装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链分工,在海上风电、生物医药、车联网等领域打造我市特色优势分链产业,构造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

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发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我市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将进一步彰显。融入苏南、拥抱江海,这座城市,向着更加幸福的明天,击鼓奋楫,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