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通城还是寒风萧瑟,海南却是艳阳高照,热浪袭人。记者连线身处海南三亚的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粮作室主任、研究员薛林时,他正和他的同事们在试验田里作业。只见他拿出一只蓝色的袋子,撑大袋口,在玉米雄穗上取粉后,将袋子套在雌穗上固定,确保授粉成功。“这是我们最近正在繁育的新品种,这样套袋授粉可以确保玉米不飞花,品种纯正。”薛林解释说。
玉米育种速度慢、周期长,北方玉米只能夏天种植一季,为加快育种速度,沿江农科所科研人员利用海南南部冬季温暖的气候条件,再加代繁育一次,从而保证一年育种两次,将育种速度加快一倍。现在的海南三亚是热门旅游区,然而三十年前的三亚远离市区,是人迹罕至、蛇窜鼠跳的荒芜之地。当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薛林开启了他圣徒一般追赶太阳的南繁育种历程,每年十月,结束了南通本地的玉米育种工作的薛林马不停蹄赶往海南,一待就是五个月,直到次年3月份才结束工作返回南通。此后几乎每年,他像迁徙的候鸟一样,追逐着南北两个“太阳”,一晃就是30年,已经不记得有多少个春节不能和家人团聚,坚守南繁,为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8年,沿江农科所玉米育种正处于初创阶段,经费缺乏,为了节约开支,仅能派薛林一人南繁,而当年他刚参加工作,第一次南繁,玉米学科带头人谢孝颐便将他委托给如皋农科所两位工人师傅带领。他们从如皋出发,背着南繁种子和大豆粉丝等副食品,到杭州排了三天的队才买到去广州的火车站票,一路站到广州,然后乘海轮到海口,从海口再乘公共汽车,一路颠簸,历时7天7夜才来到三亚市腾桥镇,住到农户家,三人共住一间小房子,利用农户鸭棚,搭建了一个临时锅台,自己动手劈柴生火做饭,生活十分艰苦。“那时候票紧张,别说是卧铺了,就连坐票都买不到,我们经常需要站30几个小时,大巴、火车、轮船来回倒腾。”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薛林还历历在目。
由于交通不便,也为了节省经费,薛林南繁期间几乎不回南通,就连过年都坚守在海南。领导很信任薛林,南繁特别是有重要任务的南繁都会安排他去,对他的工作生活尽可能支持。“我记得研究苏玉糯1号制种技术时,还没有电话,在我汇报成功之后,当时育种负责人谢孝颐研究员专门拍了一份电报,写到:‘劳苦功高,当予肯定’,这八个字我至今印象深刻。”薛林坦言,“我家人很支持我,我爱人那时一个人既要上班又要带孩子,很不容易。有时候晚上加班时,没办法照顾孩子,沿江所当时玉米室主任的爱人就会帮忙接回去照顾。正是有了领导和家人的支持,我才能坚持南繁这么多年,没有后顾之忧。”
如今,薛林的南繁团队逐渐壮大,试验田的面积也不断增加。现在在海南,8个人的科研团队管理着30亩试验田,观察长势、做记录、除虫,薛林每天都要在田间工作8个小时左右。长期接受太阳毒辣的炙烤,薛林的皮肤常年黝黑,对于如此艰辛的南繁工作,薛林却毫不在意:“育种工作就是这样,大家都一样,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的。”薛林妻子、南通文峰大世界客户经理何建霞对常年新春分居生活安之如怡:“只要想起他为了中国玉米育种事业做出的奉献,我即便身处北方的寒夜,心里却始终如海南春天般温暖。”
在薛林等一批研究人员的努力下,沿江农科所先后育成苏玉(糯)1号、苏玉9号等重大新品种以及苏玉糯11号、苏玉19等系列鲜食糯玉米和普通玉米品种。苏玉糯11号、苏玉糯639被江苏省主推技术“鲜食玉米高效种植技术”列为核心技术品种;苏玉19获国家“863”计划后补助;苏玉30获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立项支持,连续3年被农业部推荐为国家东南玉米区主导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