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专访《重读〈雷锋日记〉》作者彭怀祖——
近日,南通大学江苏先进典型研究中心主任彭怀祖教授等新作《重读〈雷锋日记〉——以先进典型研究为视角》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为全国学习、践行雷锋精神提供生动读本,为进一步推动南通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彭怀祖教授。
记者:雷锋离开我们已有近60年,在这期间雷锋精神的相关研究已有成果面世,你们认为弘扬雷锋精神有何时代意义?为何要在当下写作、出版《重读〈雷锋日记〉——以先进典型研究为视角》一书?
彭怀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雷锋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世世代代弘扬下去”“让雷锋精神落地生根”等。《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要求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我担任江苏先进典型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该中心是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重点研究基地,由江苏省文明办与南通大学共建,自2012年成立以来,重点研究先进典型选树、培育、传播、作用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风尚,为优化城市管理,努力剖析典型案例和提供理论力量。该中心着力整合学术队伍,努力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在提升榜样教育效应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已成为全国先进典型研究的重要力量。我担任中国文明网特约质量监督员,经中国文明网推荐,我和团队一起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重读〈雷锋日记〉——以先进典型研究为视角》一书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如何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赓续雷锋精神?怎样在新时代深化学雷锋活动?我们既注重雷锋日记的“原汁原味”,又立足新时代的“社会场景”,强调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阐明当代弘扬雷锋精神的可行路径,兼具学理性与实践性、可读性与启发性,适合各个领域读者阅读。
记者:近60年来,雷锋精神得到不断弘扬。但是,有少数公众较难理解雷锋行为,认为雷锋事迹不一定是“真的”,有个别别有用心者,说雷锋是“傻子”,也有一些人认为时代变了,雷锋离我们已经“久远”,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彭怀祖:雷锋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努力的人、是一个一心为他人和社会付出的人,这是社会公众对雷锋朴素的直觉。我们在写作《重读〈雷锋日记〉——以先进典型研究为视角》时,认真收集、反复比较了诸多参考资料,对《雷锋日记》的内容和雷锋的高尚行为进行推敲研究,力求做到还原事实。我们认为,雷锋由自己切身感受积淀得到的对党和祖国的感恩之情,是雷锋精神产生的根本动因,而雷锋并没有将这种感恩之情仅仅放在心底里,而是把感恩化作实际行动,正是在感恩的强力驱动下,雷锋积极投身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努力以英雄人物激励自己,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党和人民给予平凡岗位工作的雷锋许多荣誉,让雷锋激动不已,他把这些精神鼓励当作动力,持续实施了助人为乐、敬业奉献的行为。通过对雷锋高尚行为的动因分析,真实可信的雷锋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凡人善举的力量,雷锋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生艰苦朴素,这与他对他人、社会努力付出形成强烈反差,这些因素的综合,形成雷锋精神的内核,其有着永恒的力量,在功利化过度的当下,学习雷锋精神是极具价值的。
记者:书中将雷锋精神凝练为“信念坚定、志愿服务、敬业奉献、持之以恒”,您能详细阐述一下具体内涵吗?
彭怀祖:精神是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的本质属性。雷锋行为集中体现了凡人善举的力量,雷锋精神是对雷锋言行与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的凝练总结。纵观雷锋同志短暂的一生,信念坚定是他为社会、为他人持续付出的最扎实的基础和动因,雷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战胜各种敌人,建立起的新中国有切身感受,他始终认为,只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肯定能够实现。志愿服务和敬业奉献是他行为的标识,“把自己省吃俭用积掼下来的钱捐给公社和政府,支援公社建设和救灾,战友家里遇到困难他以战友的名义寄去自己的津贴,用自己的钱给丢了火车票的大嫂买票,把自己的饭让给没有带饭的战友吃,给战友缝洗被子……”在工作中,他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在农业战线上,是治水模范,是优秀的拖拉机手;在鞍钢,他连续3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8次被评为标兵,5次被评为红旗手,并且出席了鞍山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部队里,他又多次立功,被评为优秀战士、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称号。更难能可贵的是,雷锋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持之以恒地给人民以温暖,与此同时,雷锋对自己却要求严格,一生艰苦朴素,这与他对他人、对社会的努力付出形成强烈反差。因此,我们将雷锋精神内核凝练为“信念坚定、志愿服务、敬业奉献、持之以恒”。
记者:书稿中写了《雷锋日记》的国际影响,您能阐述一下雷锋精神的世界意义吗?
彭怀祖:起初,一些外国人对雷锋事迹的真实性有疑问,雷锋的这些举动都是自愿的吗?雷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1989年,美联社等几家媒体的记者特意从北京赶往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进行参观,其中有一名记者指着墙上雷锋送老人、给伤员送水果的照片问道:“雷锋做好事是自觉的吗?为什么还有照片记录呢?这是事先就安排好的吗?”纪念馆解说员解释道:“1961年2月,解放军各部队掀起学雷锋高潮,原沈阳军区决定由政治部和雷锋所在10团筹办雷锋先进事迹巡回展览,这些照片就是在这时补拍的。”《雷锋日记》用多国文字翻译出版,许多外国人对雷锋高尚行为赞叹不已。近年来,美国纽约就有青年人自发组织在街头帮助老人、小孩;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街头,也会时常见到一些穿着印有雷锋图像的白色T恤的青年,在热心地帮助别人。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美好境界,友好和利他可以超越种族、超越国界,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雷锋精神打破文化界限,助人为乐、敬业奉献是正义和善良的体现,是人类的共同向往,是全世界共同价值追求的典范体现,将雷锋精神放在世界的价值坐标体系中进行考量,与社会现实生活相联系,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对雷锋精神国际影响的分析,会加深新时代需要呼唤、学习雷锋精神的认识。
记者:书中通过辨析“凡人善举”与“英雄壮举”“干一行、爱一行”与“爱一行、干一行”“我为人人”与“人人为我”阐述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这是非常有新意的视角,为何需要这样展开讨论?
彭怀祖:雷锋精神的重要内核是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当下迫切需要弘扬雷锋精神,让全社会有着浓郁的志愿服务、敬业奉献氛围。让这样的判断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必须结合时代条件,直面阐释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必须对当前榜样教育中出现的“热点”问题一一梳理,从榜样类别的辨析、崇高道德行为与市场经济原则的辨析、社会主义新型人与人之间关系辨析等方面入手,弘扬雷锋精神。
第一,根据道德行为的本质,榜样可以分为“凡人善举”与“英雄壮举”两大类别,“英雄壮举”的崇高在于其行为具有自觉牺牲自身利益、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本质属性,生命对所有人而言均是最宝贵的,能够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是无上崇高的行为。“凡人善举”的力量在于持久与坚守,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是对“凡人善举”本质的深刻描述。在任何时期,我们都要同时高扬这两种行为,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第二,“干一行、爱一行”和“爱一行、干一行”是和谐辩证的关系,不是对立关系。我们应高度肯定“干一行、爱一行”的崇高性,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日日夜夜里,无数人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这是社会主义团结合作、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生动展现,是雷锋精神的当代体现。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弘扬,随着榜样教育等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爱祖国、爱人民和维护自身利益、尊重个人自由逐步得到协调统一。“干一行、爱一行”和“爱一行、干一行”两者都有着对工作的热爱,我们不断弘扬热爱工作的精神,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必会不断加快。
第三,关于“我为人人”与“人人为我”的讨论,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经济意义方面的,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社会分工愈来愈细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愈来愈增强,“我为人人”与“人人为我”是当代社会必然发生的现象,“我为人人”表达专业分工条件下自己的服务对象非常宽泛,“人人为我”是从需求多样性出发得到的结论,强调所有人都离不开其他人的劳动付出。第二个层面是道德意义方面的,在践行志愿服务时,每个人都应主动做到“我为人人”,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能够自觉伸出援手为他人排忧解难,在志愿服务中不求任何功利。社会文明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人都努力付出,才能使社会呈现规范、有序、向上的态势,每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这样才能享受文明社会的互相帮助、互相关爱,自己的言行必须符合社会规范,必须考虑他人的感受,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维护文明环境。
记者:您认为南通学雷锋活动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您对南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怎样的期待?
彭怀祖:南通的凡人善举在全国是叫得响的,“莫文隋”事迹影响深远,“磨刀老人”行为感动了千万人,江海志愿者已成为城市的靓丽名片,南通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典型示范普及核心价值理念,群体效应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同。我们期盼南通能结合新时代特征持续、广泛、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涌现出更多的凡人善举典型,让志愿服务、敬业奉献成为每个市民的行为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