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300多名藏族孩子走进课堂! 崇善义工:用教育照亮脱贫“最后一米” | 南通发布

​  

7月,骄阳似火,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尕楞乡洛哇村,这个距离南通2000多千米的高原山村,一队队藏族孩子手捧哈达,热情迎候着来自南通的“亲人”:应循化县尕楞学区之邀,崇善义工社南通和浙江柯桥20多名代表,如候鸟般回访这个持续7年的扶贫地,用教育的阳光照亮脱贫攻坚“最后一米”。

汽车从西宁出发,在青海高原险峻的高山峡谷中穿行,经过数小时颠簸,来到尕楞这个位于祁连山支脉拉鸡山东段的偏僻山乡。乡中心学校校长增福介绍,全乡有11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共1119户5169人,建有13所中小学,基础教育体系完备,但幼儿园教育是其中薄弱一环。

“以前乡里的孩子上小学前,只能玩泥巴,是南通崇善义工改变了这一切。”循化县尕楞乡洛哇村幼儿园园长李毛措说:“崇善义工社义工年年都来,不仅给孩子们送书包、食品,还帮助建设幼儿园。从2015年至今,共有300多个孩子在这里上学,最早一批已经上了初中、中专。”义工社社长丁健结对资助的循化县一般贫困户、旦正才让家的女儿夏吾卓玛,兴奋地引着义工们来到修葺一新的新家,指着满墙的奖状说:“我考了两年,现在已经考取了西宁黄南卫校,将来当一名护士!”

2015年,叠石桥家纺业主、崇善义工社骨干义工王树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出差,意外发现,当地学龄前孩子缺人照看。各级政府虽然投入资金,基本建立了幼儿园,但由于缺乏师资团队和教育经费,无法正常运作。

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消除教育“最后一米”盲区,共青团南通市委批复任主管单位的崇善义工社责无旁贷。义工社与同慧教育施建名校长等协商,联合了54位爱心人士募捐,善款通过南通市慈善总会定向捐助,7年来,累计募捐50万元,共计帮扶300多名幼童进入课堂。

与此同时,“一对一”帮扶全面展开。来自苏州常熟、浙江柯桥的家纺等行业客商,通过崇善义工社等募捐平台,获得求助信息后,纷纷伸出援手。柯桥针织面料商安必说:“开始通过抖音等募捐,不认识的人都能捐款上万,我们干慈善的信心更足了!” 浙江绍兴柯桥实验小学学生邹汐竺,跟着爸妈来到循化,与丁健等义工们一道,将书包、球鞋、羽绒服、食品等一一分发给幼儿,倍受教育:“同在蓝天下,我们东西部的孩子,应该享受同样的教育。”南通、苏州、柯桥等各方慈善力量,通过崇善义工的平台,在循化汇聚。共计对接400多名孩子,承担从小学到高中全部学费。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捐赠现场,一个幼儿园女童脱口而出的三字经,令人耳目一新,汉语学前教育在当地已经开始。针对尕楞学区藏族教师汉语底子薄等难点,招聘有资质汉族教师赴循化师资培训、召集志愿者担任支教助理等,彻底根除教育盲区,崇善义工仍然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