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颜值高了,村民口袋鼓了!海门竹篱笆“围”出美丽乡村 | 南通发布

乡野间一排排小小的竹篱笆,提升了农村公路颜值,带动了村企村民的增收。半年来,海门探索实践的“竹篱笆”建设,正引领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开新局。

“小灵感”为路域环境治理带来新思维

台风过后,在海门区农村公路三德线沿线的养护工人又开始忙碌起来,一排排崭新的“竹篱笆”竖立在路肩,大家正有条不紊地安装竹篱笆、清扫路面。

近年来,海门区农村公路建设如火如荼,全区建设农村公路里程达2340公里,走在了全省前列。农村公路在高效建设的同时也给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带来了难题。海门区的农村公路大都是为了服务居民出行,建设在村落沿线,村民爱路护路意识不高,路田不分,经常在路肩种植经济作物,给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增加了负担。

怎么办才能提高管养效率?城区道路的分隔护栏给了农村公路养护人员灵感,“竹篱笆”这个设计应运而生。海门区率先在常乐镇试点运行“竹篱笆”。2020年,海门区常乐镇在打造农村公路“一镇一循环”路线时,将“竹篱笆”设置在农村公路与农田、住宅区之间。

南通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海门分中心农管股负责人梁卫卫告诉记者,经过大半年运行,以前占用农村公路堆积的秸秆、肥料减少了;路肩种植的经济作物不见了。“竹篱笆”的建设,农村公路路域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小创意”让乡村经济焕发新活力

整洁的村落干道、整齐的竹篱笆、生机勃勃的农家小菜园……随处可感受到乡村风貌提升带来的变化。记者了解到,常乐镇现在安装在农村公路上的“竹篱笆”的原料大都是毛竹。

原料取自哪里?哪里制作?就在常乐镇上!   

“我们常乐镇现在基本上每个村子的路边都装上了新做的竹篱笆。我们竹篱笆的制作厂房现在一共有20多人,除了两个老师傅,还动员了村中几户低收入村民参加到竹篱笆的制作中。” 当地一家竹篱笆制作厂企业主介绍,厂里按照120元一人一天的标准结付工资,实打实地帮助了低收入村民增加收入。

厂方结合了镇里村里的实际情况,招收了20余人制作竹篱笆,编制的竹篱笆美观大方,让人眼前一亮,装饰在农村公路的两侧不仅起到了分隔路田路宅的作用,更是实打实的帮助低收入村民实现了增收创收。

眼下,将这些竹篱笆推销推广出去,通过竹篱笆让更多的低收入村民走上致富路,也成为企业主的“小心思”。

“小方案”给农路管养体制注入新动力

28日下午,在海门悦临线和三德线交叉的十字路口,60多岁的孙大爷正忙着安装固定“竹篱笆”。他是附近常乐镇的村民,现在也是农村公路的一名养护工,随着当地农忙结束,身穿反光背心的孙大爷又回到乡村公路上忙碌起来。

“今年我和我们村的老张承包了这段路的养护工作,一年365天,无论刮风下雨,我俩每天都得在这条路上走几十个来回,做好路面的养护工作。”孙大爷告诉记者,这份工作虽辛苦,但在家门口就能有一笔稳定的收入,很好。

今年5月,海门区出台了《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吸纳沿线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养护工作中来。不止在常乐镇,海门全区像孙大爷这样的农村公路养护工有近百名,这份工作一年能给他们带来约3万元的固定收入,对于家庭困难的村民来说,能够切实地改善生活条件。

如今,畅通发达的农村公路,不仅是帮助拉动乡村经济的小康路,更是为当地百姓提供就业岗位、振兴乡村经济的致富路。让村民参与家门口的“四好农村路”建设养护工作,既解决了一部分人就业问题,又提高了道路使用寿命;不仅提高了大家爱路护路的意识,也让小康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