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科技工作捷报频传,市科技局被授予首届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奖先进单位(集体),高新区排名全面进位、省科技创新平台全省前列、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增幅全省第一……今年以来,市科技局聚焦中心工作,以“党旗引领 科创H通”融合机关党建品牌建设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产城融合发展、创新创业活跃南通样板,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全市创新发展大会吹响“集结号”后,全市各地掀起打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创新生态新高潮,在2021“期中考”中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
市县两级全部成立科创委,沿江科创带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完成,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揭榜挂帅”工作并向社会公开发榜,全省首家半导体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组建成立,企业创新活力积分管理平台加快建设……绿意盎然的盛夏季节,江海大地上创新创业活力澎湃奔涌,一派生机勃勃。
打通梗阻,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加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如何让新一轮创新的引擎全速发动起来?南通正聚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着力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为各类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创新要素良性循环、创新成果加快转化提供沃土。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市委市政府纵览全局后落下的第一颗棋子。
今年3月,南通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主任、副主任,高起点高配置,着力破解创新思维部门化、创新管理常规化、创新成果一般化以及政府创新资源分散、合力激发不够等问题。各县(市、区)紧随其后,全部成立科创委。
打通梗阻,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让科技创新政策、管理“一竿子到底”,推动行政资源与创新集聚区发展深度融合。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赵玉峰介绍,当前市县联动的科创委“统筹”机制逐步成形,在科创委的“总牵头”下,科技创新正从少数部门的“单打独斗”变为多部门的“联合作战”,南通的创新驱动已经挂上了最高挡、驶入了高速轨道。
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不搞“政策攀比”“政策竞赛”。在科创委的统筹协调下,科技创新管理新格局全面打开,沿江科创带规划建设破题起势。市领导带队调研无锡、杭州等地科创带建设先进经验,为科创带建设把脉护航;市科技局牵头组织编制的沿江科创带发展规划已完成规划编制立项。在省科技厅6月公布的全省50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排名中,我市1个国家级、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均进位6位,创历史最好水平,沿江科创带“一核四区多园”建设成效初显。
实施“揭榜挂帅”,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这项制度,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以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市场解题的方式,聚焦16个优势产业链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重金激励开展项目联合攻关,支持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我们希望全自动的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工,解决特种管线焊接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为此,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希望通过市科技局寻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的智力支持。你有难题“发榜”,我凭本事“揭榜”。通过形式审查、技术查新、专家评审、现场答辩等环节,遴选11个项目于上周张榜公告,悬赏攻关,悬赏总额达5720万元。
围绕重点产业链,构建紧密非竞争的协同攻关模式,聚焦产业链重点、难点联合发力。我市以产学研为纽带,在全省率先推进以运营实体为依托的产业创新联合体建设,并出台认定管理办法,对市级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运行绩效奖励。
在市科技局引导下,全省首家半导体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已经成立。联合体由通富微电牵头,联合捷捷微电子、越亚半导体、钰泰半导体等本地上下游相关企业,邀请复旦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半导体领域知名高校共同参与。联合体以公司化模式运营,目前已征集成员单位技术创新需求12项,拟投入研发经费共计8000余万元。
以普惠的积分政策论“创新”英雄,掀起企业创新竞赛新热潮。针对市级科技政策和管理不能“一竿子到底”、部门创新职能交叉合力不足和创新资源分散等问题,我市探索建立企业积分管理机制,以指标量化的方式综合评价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向真正搞创新的企业集聚。市科技局政策规划处处长姜玺介绍,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平台正在建设中,未来将实现创新政策“一张清单”、创新管理“一个系统”、创新活力“一个榜单”。
聚焦产业,重点工作推进成效显著
由南通力威机械有限公司承担的“深海作业平台绿色节能锚泊定位智能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主要用于配合海洋油气勘探等各类半潜式钻井平台、辅助作业平台、钻井船的深海安全高效作业。通过设计创新和工艺改进,使整体运营成本平均下降约70%,同时减少了对海洋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并且填补了国内空白。该项目被列为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后,市科技局全程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实施重大创新成果转化,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今年我市出台的“创新30条”中新增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市县两级科技部门联动,先后赴50多家企业“摸底”,采取“一问、二帮、三不放过”的方式,助企打通成果转化落地落实“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累计申报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30项。
打造科创高地,必须厚植“森林”,加速集聚优质企业和科创项目。7月15日,在南通创新区举行科创政策发布暨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32家新招引的科创项目集中签约。不仅仅是中创区收获颇丰,今年全市科创项目招引实现全面提速。截至目前,各地已累计上报科创项目121个,为去年同比的2倍多。
科创项目,不但要拼数量,更要重质量。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伟介绍,今年我市科创项目申报总体呈现出企业成长性向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科创项目含金量高等特点,其中高成长性科技企业45家、科创板上市培育企业16家、上市企业3家。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出现近几年来的首次高企成批量迁入,共招引市外高新技术企业6家,招引成果初显。
7月3日,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论坛走出清华园来到南通,400余名院士、专家、博士齐聚紫琅湖畔开展学术研讨,推动产研融合,共谋创新发展。这是该论坛首次走进长三角区域,如此规模,在我市历史上尚属首次。以此为契机,市科技局积极为校政企合作牵线搭桥,邀请120多名博士参观我市科技型企业,“乳腺癌智能设备”等多个项目初步达成合作意愿,为创新成果落地开花、高校优质创新资源落户南通打下基础。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产业发展,推进重点创新平台、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围绕产业基础科学、前沿技术、核心关键技术等研究,确定未来重大创新平台布局方向,谋划筹建“江苏省船舶海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光电科学紫琅实验室”。全力推动下,企业研发机构实现高质量提升。目前,全市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9家、省院士工作站11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9家;省级以上科研机构数量位于全省第一方阵。
做优环境,科技服务举措不断升级
江苏蓝天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是崇川区的一家技术服务型公司。“我们常年有一定量的研发经费支出,但为什么很多优惠政策都享受不到?”6月16日,崇川区科技局派出的科技政策辅导员臧柯、陈俊霖到企业宣传创新政策时,企业负责人抛出疑问。原来,享受相关政策的前提是对公司研发费用进行归集,而蓝天公司在这一块上是个“空白”。针对这个薄弱项,科技政策辅导员就如何进行研发项目立项、建立研发费用辅助台账、对研发费用归集等实操流程,为企业相关人员进行了点对点指导。
让各类创新主体充分知晓,是推动创新政策落地落实的关键一环。以今年5月开展的市科技创新政策“集中宣传月”为契机,全市科技部门共派出300多名科技政策辅导员、科技政策专员集中开展送科技创新政策进企业、进园区、进载体、进平台、进高校院所“五进”活动,推动“创新30条”等政策在全市落地落实落细,确保创新政策红利惠及广大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截至目前,受惠创新主体已有193家。
金融是科技创新的“血脉”。今年以来,市科技局继续推动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紧密融合,让丰沛的金融活水浇灌到每一粒创新种子、每一支创新花朵、每一个创新成果。该局在全省首场科技金融进孵化器活动,全市沿江科创园区、省级以上孵化器90多家企业与省内近30家金融投资机构展开对接,形成意向融资1.6亿元。市科技局高新处副处长喻兴龙介绍,对照省考核指标要求,该局进一步强化科技金融工作,目标年度“苏科贷”备案金额达到8.5亿元,“通科贷”新增放贷规模达到25亿元。
让实验室里“高大上”的科技成果,真正应用到“田间地头”。市科技局将科技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农村。作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举措之一,该局举办“支农、强农、富农”送科技下乡活动,邀请农业专家走进海门临江新区介云村等地开设“田间课堂”,在农田里、大棚下为种植户们答疑解惑。
引入科技活水,灌溉广阔天地。今年,市科技局在科技计划体系中新设立“乡村振兴专项”,为找准我市农业生产中的难点和痛点问题,挖掘新的产业机会探索新路。该专项共计扶持农业科技项目50项,支持经费473万元。专项结合全市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将收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7项,推广高效种植新模式10余项,示范推广优质新品种50余项,培育科技示范户约80户。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南通“创新30条”出台多条措施,精准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如:支持高层次创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最高可给予团队核心成员500万元创业启动资助;对高层次创业领军人才创办的高科技企业,最高给予2000万元的政策性股权投资;对高层次创业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等,三年内给予每人每月2000-5000元的生活津贴。“南通科技新政含金量高,特别是对我们企业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给予精准支持,单个人才根据贡献最高可获100万元奖励。同时,市‘揭榜挂帅’项目、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产学研合作补助、企业购买成果补助,都给予最高可达500万元资助。”中天科技集团科技发展部总经理林峰说,这四个“500万”,为企业通过具体的项目,招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了坚强保障。今年以来,市科技局聚焦申报省“双创”团队项目发力,总计申报24项,申报数占全省16.2%;经省科技厅初评入选省答辩9项,占全省18%;申报数和入选答辩数均居全省前列。
才聚江海,科技兴通。市科技局作为外国人才主管部门,持续完善引进外国人才政策体系,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事项,为在通外国专家和人才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外国人工作许可“不见面审批”,简化现场核验纸质材料环节,全流程全业务类别网上办理;与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联合设立外国人工作、居留许可联办专窗,由“物理集中”走向“化学整合”,以“并联式”服务取代“串联式”办理,将两部门原有合计14个工作日的审批时限压缩至7个工作日,大大便利了外国人来华工作。目前,在我市工作生活的各类外国专家和人才共有1300多名,他们在推动关键性技术突破、中外科技文化交流、高层次人才培养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