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神秘,和隔离对象“零距离”——南通发布记者走进市区集中医学观察点 | 南通发布

“第一次穿防护服肯定不习惯吧?不急不急,我们最需要的是耐心,还有细致;每一道程序,都不能出错!”8月4日,我和单位同事陈天同来到市区一家“集中医学观察点”,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疫情防控隔离点,在崇川区狼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今年49岁的张云指导下,按规定程序一丝不苟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面罩时,平生终于体验到每个步骤之严谨。

隔离点内,接受隔离的是从张家界和南京禄口风险地区或逗留或行经的人员;“德尔塔”病毒的凶险性,如今,已被人们所熟知。作为记者,我们能够进入“集中医学观察点”,穿上隔离服进入其间,不用问,得到上级部门特批。

消毒,消毒,再消毒,我们通过长长的隔离专用通道,首先进入酒店四楼。在长长楼道内,我们看到,每个房间门口都放着一张塑料凳、一只面盆;有的凳子上还放着矿泉水供隔离对象取用,面盆用于盛放垃圾;这些垃圾,都被专门处理。

看似薄薄的防护服,穿上十分钟左右,就让我们体验到它的“汗蒸”威力。背后,胸腹,双腿,感觉汗珠不是往外渗而是往外淌,厉害!

“隔离点是7月29日接到市防疫指挥部命令建立的,陆续转来103人,目前已有2人解除隔离。”和我们一起穿上防护服进入隔离区域的张云介绍,“这些来自风险地区的隔离对象入住后,首先是测温,接受核酸检测;阅读《隔离告知书》,室内通风、清毒片的使用、生活垃圾处理等注意事项必须掌握。”

“您好!请您开门接受体温检测!”在隔离区域,张云医生带着26岁的护士施裕蒙逐一敲响房门,提醒隔离对象配合。“我们什么时候能离开?为什么14天变成了21天?”一些隔离对象发出几乎相同的询问,张云和施裕蒙一一耐心解释。

“感受有什么不适吗?”“没有!”“有没有什么需求?”“我家孩子想吃酸奶。”

一层楼跑下来,只有一位父亲替女儿提出要求。张云表示:没问题!

张云告诉同行的我们,隔离对象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老先生今年74岁,最小的一位男童4岁;他们职业各异,还有一些行动不便者。“隔离点严禁点外卖,一日三餐全部由酒店提供;早上是稀饭、包子、烧卖、烧饼、牛奶和鸡蛋,午餐为两荤两素一汤外加水果,晚餐和午餐基本一致,只是荤素品种不断更换。”同行的另一位医生黄瑛向记者介绍。

在隔离区这个特殊的环境中,虽然房内有电视,但是,一些隔离对象面对相对单调的隔离生活,是心有怨言甚至火气不小的。“确实需要一个心理调适期。遇到发火吵闹不理解的对象,我们总是一忍再忍,寓情于理说服。”黄瑛医生说,将心比心,是最佳“退火药”。

隔离区内的医生,每天的工作就是早晚两次给隔离对象测体温,保持规律性的健康监测,密切观测入住者有无体征异常。

“407室一位68岁的老先生突然出虚汗,脸色苍白;我们一了解,老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通过测血糖、测血压对症治疗,及时安抚其波动情绪,服用相关药物后,老人终于松弛下来,有惊无险。”张云医生说,这样的事,常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三楼,隔离对象中有四位日本客人。“平时交流通过手机翻译功能,加上做手势比划,他们完全了解并适应隔离生活,都自觉予以配合。”张云医生说。

在接受隔离的日子里,温馨感人的故事也不少。

隔离对象中,有个三口之家,老公住在五楼,老婆带着6岁的儿子住在三楼。张云医生等人无意中听说3日当天是小男孩生日,她们主动联系酒店送上了一只爱心蛋糕……一家人那惊喜的笑脸,让医护人员们感到发自内心深处的欣慰!

当记者陪着医护人员结束一个多小时的隔离区域巡查时,穿着防护服的我们,不夸张地说,全身,早已湿透;更要命的是,就连呼吸,也变得没那么畅快了!我们看到,隔着防护罩,张云医生所戴的眼镜,几乎全都蒙上一层雾气!

什么是白衣天使爱的奉献?什么是抗疫一线使命至上?答案——在抗疫岗位上闪闪发光。

离开隔离点的时候,明晃晃的阳光“忽啦啦”洒落在眼前,清风鸟语扑面而来,我们不禁感慨:医护人员们,你们真的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