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设施一应俱全!海门三星镇建好阵地为生活添彩 | 南通发布

9月17日下午,海门区三星镇叠石桥商务大厦内歌声缭绕,热闹非凡。这是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喜迎中秋佳节举办的“月满中秋 星程相伴”活动。现场,诗歌串联《月朗海之门》、专访《家乡的月》、情景剧《红岩》等节目将活动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既营造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又诉说着三星数十年来的变迁故事,让三星人更加热爱自己的故乡。

2c219172a750346575bfd8445068fe7.jpg

三星镇注重以文化人,营造文明乡风。近年来,该镇不断强化阵地建设,依托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相关负责人秦益民介绍,该镇投入近1000万元,在原文化站的基础上,升级装修改造了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并在所里建起了“三馆一院一广场”,即图书馆、文化馆、特色文化展示馆、数字化影院、文体活动广场,依托这些阵地,丰富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df31fe5a08208d9bb957d94b937b17d.jpg

020eb8549df4c4da77b87544f6b94f3.jpg

当天的中秋活动结束后,记者来到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一楼少儿图书室,恰好遇到一位正在给儿子借书还书,来自徐州、举家在这打工的妈妈冯艳。只见冯妈妈手上正拿着《爱的教育》《绿野仙踪》等多本书籍,她说,儿子今年在三星小学上六年级,每天晚上都要读半小时书,原来都是买书,太贵了,自从去年知道这里可以借书后,就经常过来了,“书的种类很多,假期的时候,孩子还常常自己跑过来读书,特别方便。”

据介绍,这里的图书馆是海门图书馆的分馆,设少儿图书馆和成人图书馆,共计2万多册,可与海门图书馆实现一卡通借阅、电子阅览室共享。没有“双减”之前,孩子们放学后经常结伴过来看书;“双减”后,常常利用周末的时间过来。

三星镇是全国著名的家纺小镇,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他们的子女一般都在三星小学就读。图书馆的设立,最受益的要数这里的外来务工子女了。“有一个妈妈,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秦益民说,这个妈妈是安徽人,育有俩孩子,大的上初中,小的上一年级,今年暑假期间,她每天早上8:30都会准时带着一双儿女过来看书、写字,工作人员下班,他们才离开,几乎是整天在这里度过的,“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的工作人员都会特别欣慰,感到这个地方开的特别有意义。”

除了图书馆,这里的文化馆、特色文化展示馆、数字化影院、文体活动广场也经常门庭若市,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文化惠民志愿服务队、经典诵读志愿服务队、书画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爱心服务,让这里的居民孩子,感受到了“小镇大都市”的生活模式。

image.png

image.png

文化馆拥有舞蹈房、美术室、书法室、器乐室、钢琴室、沈绣工作室等8个培训室,常常为孩子免费提供各种培训;文体活动广场中老年活动中心、棋牌室、乒乓球室、台球室、体质检测室、演艺剧场等定期免费对群众开放;新建的数字影院有观众座位100余张,还配备了标准的公益电影放映设备;特色文化展示馆从该镇的民间艺术、家纺文化、校园文化等多方面展示了小镇的文化底蕴。今年以来,三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已组织开展送戏下村21场,开展培训活动45场次,举办展览活动30次。

“7月份我们邀请钢琴教师志愿者为来自三星小学的9个小朋友开设了为期15天的钢琴课,本来8月份还有‘沈绣课堂’,但由于疫情暂时停办了。”秦益民介绍,三星镇以绣品闻名,因此,“沈绣课堂”特别受家长孩子们欢迎,以前几乎每个暑假都会开设,孩子们在学习技艺的同时,增加了对南通非遗文化的了解。

为了打通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最后一公里”,三星镇所辖24个村也全部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搭建理论宣讲、教育培训、体育健康、科技科普、文化服务五大平台,各村至少每周组织开展1次文明志愿活动,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有的村还充分利用公共活动场所,因地制宜开设了青少年读书角、家纺设计培训、爱淘网购培训、爱心超市等贴近百姓的服务项目。9月17日傍晚,在下午镇上举办完中秋活动后,林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也举办了一场中秋演出惠民活动,数百名村民集聚村部,共庆佳节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