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发威,如何拯救“口罩脸”?市一院皮肤科专家为您支招 | 南通发布

疫情之下,佩戴口罩成为生活的常态。这几天,通城热浪滚滚,“秋老虎”开始发威。长时间的“蒙面”,让皮肤困扰也紧随而来,不少人出现面部闷热不适;觉得面颊容易瘙痒、紧绷、脱屑;甚至爆痘、发红,起皮疹……

“长时间戴口罩导致皮肤容易出现过敏症状,轻则出现干燥、瘙痒、脱屑,重则红斑、水肿、渗出等。”市一院皮肤科专家表示,出现这种情况,应当首先检查口罩是否合适,更换口罩后能否缓解,或换为纯棉口罩减少过敏情况的发生。同时,根据红斑丘疹、糜烂渗出、继发感染、皮肤瘙痒等皮损不同情况,可以选择不同药物来缓解症状。请务必在皮肤科医生专业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切勿轻信偏方或自行随意用药。

戴口罩时间长了,面部长期处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皮肤角质层发生过度水合,会导致皮肤浸渍、发白、起皱。专家建议,可选用清爽非油性润肤乳,不要选择厚重油腻的润肤霜,可以看看润肤剂中是否含有神经酰胺(修护皮肤屏障)、角鲨烯(保护皮脂膜)、积雪草(消炎、舒缓)等成分,促进皮肤恢复。条件允许时,可每隔2~3小时摘掉口罩并擦干面部,补涂润肤剂。

若口罩过紧或长时间佩戴,会导致皮肤组织受压、摩擦,面部出现压痕、擦伤等,严重者还会出现皮肤破溃。此时,建议更换松紧适宜的口罩;口罩边缘易摩擦的部位,可使用润肤品或缓冲垫来减少摩擦;鼻梁、挂耳及颧骨处,可提前涂少量的凡士林或者使用水凝胶敷料。

戴口罩后形成的密闭环境,会导致皮肤局部温度、湿度升高,造成皮脂腺分泌相对旺盛,皮肤出油会加重,容易引起细菌滋生,以及真菌或痤疮丙酸杆菌的过度繁殖。局部皮肤会出现角化过度,容易引起角质阻塞毛囊口,继而引起感染,导致痤疮发生。专家表示,应温和清洁皮肤,清洁后自我感觉清爽不紧绷为宜;如出现炎症性丘疹、脓疱,可外用过氧苯甲酰凝胶、克林霉素凝胶等进行对症治疗。如仅为粉刺,可晚上局部少量外用维A酸制剂等予以控制。药物治疗请在皮肤科医生专业指导下进行。

如何预防“口罩脸”的出现?市一院皮肤科医生这样支招:1、正确护肤、科学护肤。口罩闷热和摩擦之下的皮肤屏障可能受损,用温和洗面奶或清水,替代强清洁洗面奶,选用不含皂基的洁面产品,当皮肤问题特别严重时,最好选择清水洁面。洁面后涂抹保湿护肤品,尽量避免带妆。2、戴口罩也要进行防晒。普通口罩不能完全阻止紫外线对面部的损伤,不防晒还会导致面部颜色不均,所以即使是戴了口罩,也要进行防晒工作,避免晒出尴尬的“口罩脸”。3、连续戴口罩后适当透气。连续长时间佩戴口罩后,在确保环境安全的情况下,摘下口罩,让皮肤透气休息片刻。4、摘下口罩不要急着敷面膜。长时间佩戴口罩,皮肤已处于过度水合状态,所以摘下口罩不要立刻敷面膜。因为敷面膜也是水合的过程,可能会加重皮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