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党代会报告】奋起“十四五”, 描绘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 南通发布

  “十四五”开局之年,科学规划引领下,优质项目支撑下,利好政策推动下,一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正徐徐展开。紧扣“ 高质量”“现代化”发展主题,南通以制造强市为根本战略,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构建“三体系一中心”:即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制造体系、优质服务体系,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实现工业应税销售突破2万亿,产业能级大幅跃升,将南通打造成沪苏通核心三角高端制造新中心。

中天钢铁

  大规划带动大产业,促进集群化提升

  为进一步明晰我市产业发展定位,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南通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出炉,为打造产业高地指明方向。

  规划提出,重点打造“双地标双主导五新兴”(双地标:船舶海工、高端纺织;双主导: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五新兴: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9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6条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产业链,借力江苏产业体系整体优势,集聚长三角供应链和创新链资源,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路径,着力构建长三角高端制造新中心。

  提升发展两大特色地标产业:着力推进船舶海工、高端纺织两大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地方标志、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标杆。聚焦船舶海工高端转型发展,打造地标性、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高端纺织产业全链条升级发展,打造具有一流技术和品牌影响力的世界级纺织产业先进区。

  创新发展两大核心主导产业:围绕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两大核心主导产业,突出规模、效益双提升,深入开展补链、展链、强链工作,构建形成创新能力强劲、特色优势鲜明、健康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五大重点新兴、种子产业: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嘉通能源

  大项目支撑大基地,推动基地化集聚

  金秋季节,江海大地处处可见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场景。今年1-8月份,全市在手实施超10亿元工业项目215个,达产后有望新增销售收入超4000亿元,为夺取“十四五”发展新胜利开了好局。

  紧紧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南通按照“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达产达效一批、前期储备一批”四个一批的要求,一切盯着大项目干,一切围着大项目转,持续发力落地转化,倾情优化服务,以大项目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规划“一张图”、布局“一盘棋”、资源“一本账”,我市将沿海四个港口作业区整合规划为通州湾港区。大通州湾框架下,大项目纷至沓来。目前,大通州湾板块在手实施34个超10亿元工业项目,中天精品钢、桐昆聚酯、金光纸业等多个千亿级、百亿级项目正有序推进。

  中天钢铁集团(南通)有限公司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000亿元,规划钢铁产能2000万吨,是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推动钢铁产能由沿江向沿海转移的重点示范项目。其中一期一步计划投资458亿元,于2020 年8月开工建设,项目焦化、烧结、煤场、炼钢单元正全面建设,部分设备已到场。

  江苏嘉通能源有限公司桐昆(洋口港)聚酯一体化项目计划总投资180亿元,建成后将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PTA、聚酯、纺丝连续生产,打造产业链一体化的绿色、低碳、环保、智能工厂。目前主体厂房在建,部分设备已进场,其中3#聚酯车间预计10月份投产。

  金红叶纸业(南通)有限公司年产78万吨高档生活用纸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采用“工业4.0+人工智能”生产和管理,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化环保型生活用纸生产基地。目前1#生产线已于6月份投产,2#、4#、5#、6#生产线计划于今年底投产。

  从机器轰鸣的产业园区到抓紧建设的绿色材料生产基地,从智能尖端的创新科技项目到践行绿色理念的节能型工程……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在我市落地生根,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激发出全市在勇当排头兵、建设强支点新征程上奋力奔跑的强大精神力量。

  大平台汇聚大能量,加快数字化转型

  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南通抢抓信息化产业风口谋发展,加速数字转型达到新高度,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目标到2025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超过65,新增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工厂)60个以上。

  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强化智能制造规划引领,大力培育发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等智能车间创建新模式;每年组织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创建一批智能车间(工厂),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服务商;大力支持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积极推动“机器换人”场景应用,鼓励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行业,采购应用先进数控智能装备和智能成套设备,运用焊接、装配、涂装、分拣、搬运等工业机器人替代换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一致性;支持企业通过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实现生产线全流程自动化和在线质量监控、生产工艺参数的自适应、自调整。

  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步伐。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统筹谋划全市工业互联网标识产业布局,促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上规模、成体系,到2022年完成纺织行业和建筑行业两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二级节点数达4个,二级节点接入注册企业超10000家。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重点产业园区围绕本地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龙头企业打造重点产业供应链协作的新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力争到2023年打造1-2个在全国有影响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3-5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2个工业互联网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建设南通工业互联网创新体验中心,搭建面向业务和经营优化、社会化资源协作等应用场景的线上典型应用体验环境。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推动产业数字化,建设数字化全连接的智能示范车间、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数字化改造,力争到2023年建设10个以上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推动2万家企业、10万台设备上云上平台;联合南通国际家纺园引导家纺“链主”企业建设智慧供应链。另一方面,加快数字产业化,夯实通信产品、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优势;做强集成电路装备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材料等特色产业;积极发展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发展面向5G的关键技术,推动5G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新型多址以及新频谱开发利用等关键领域突破;加快培育南通大数据产业园、南通信创产业园、长三角网络安全产业园等重点园区。

  大力度融入大战略,推进绿色化提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南通始终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果,绿色制造业体系加快完善,绿色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工厂20家以上,单位GDP能耗完成省下达任务。

  构建绿色产业结构。系统谋划沿江、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特色彰显的新路子,形成多极增长、双向支撑新格局。提升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高标准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型海工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海洋特色产业,推进化工、钢铁等临港产业高端绿色化发展,着力打造高水平的产业发展示范带。加快产业绿色发展,支持优势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高起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因地制宜加快特色产业振兴,推动传统产业加快绿色转型升级。严把能耗过快增长关,新上“两高”技改项目必须达到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先进值,且能效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对未完成能耗双控目标任务的县(市、区),实行区域项目限批。加快落后产能退出,严格落实国家落后产能退出的指导意见,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两高”行业低效低端产能;实施绿色化提升工程,实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管理,增强绿色发展新动能。

  提升绿色制造水平。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推行生产方式绿色化、生产过程绿色化、生产装备绿色化,系统提升工厂、产品、园区和供应链等绿色发展水平,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聚焦节能、降碳、减污目标,实施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推动生产企业采用减量化、无害化的高效清洁工艺技术,提高生产制造过程绿色化水平,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推动生产过程绿色化,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工程,开展源头控制与过程削减协同工艺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清洁生产方案、污染物削减提标改造,加大新一代清洁高效、安全绿色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推广力度。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进绿色工厂建设,按照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原则,全领域全面培育绿色制造标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行业整体绿色化水平;推进绿色产品开发,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推进绿色园区建设,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示范引领作用好的绿色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