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师杰出校友风采录 | 南通援疆工作组组长张华: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 南通发布

带上行李,告别故里,我们穿越万里来到了伊犁。胡杨戈壁,大美四季,每个朝夕都变成了回忆……

每当哼起这首自己作词的歌曲《和你在一起》时,张华的心里都会涌起无限感概、无限自豪。

作为南通第八批援疆干部,张华于2013年底来到伊宁。援疆期间,他和同事们坚持把产业援疆与推进就业结合起来,大力移植南通纺织产业优势,从零起步,在伊宁打造了一个强县富民的纺织产业园区,目前,已引进各类企业20多家,当地5000多名少数民族员工成为现代产业工人。

扶贫必先扶智。为此,他们还充分发挥南通“教育之乡”的优势,推动南通教育团队入驻伊宁县二中,精心打造伊犁河谷的“南通中学”,改写了当地从未有学生考取北大、清华的历史,成为中组部“组团式教育援疆”的示范单位,国家教育部为此特发专报全国推广。

与此同时,在伊犁河谷首创教育援疆新模式——“百名南通名师进伊宁”行动,先后有40批次近300名南通名师前往伊宁援教,并组织实施了“让阅读照亮边疆孩子的未来——爱心图书捐赠公益行动”,从南通募集图书110多万册,全面改善了当地孩子们的阅读环境,促进了伊宁县教育的全面提升。

2016年底,张华即将完成首轮3年援疆任务返回江苏。临行前,他又来到了他挂职担任第一书记的茶依其温村。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个村的落后面貌,张华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曾经通过各种渠道,甚至不惜个人举债筹资300多万元,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出行难、看病难等问题,这个村的全县排名也从原来第91位跃升至第17位。

那天,听说张书记就要走了,卧病多年的吾斯曼硬是让家人用三轮车把他送到村委会,这位70多岁的维吾尔族老人说一定要和张书记合个影,还要请张书记去他家喝一碗鸡汤。在和村民握手告别的一刻,张华眼含热泪。他后来告诉我们,尽管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从他们的眼里,他读出了一种肯定、感恩、信任和尊重。

张华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得到群众的认可比什么都重要。为此,在第一轮援疆结束后,他又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到如今已是第三轮。

问起坚守的原因,张华说,他已经和伊宁当地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这样的情谊是人生的一部分,难以割舍,不忍离去。另外,在新疆的工作就像写文章,很多事情才刚刚破题或列好了提纲,不把它写完会很遗憾,而关键是“这一定是篇好文章”。

2021年2月,张华率领的南通援疆团队被党中央、国务院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他个人被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开发建设新疆奖章”,两次荣获自治区个人二等功。目前,他担任着南通援疆工作组组长、伊宁县委副书记,并兼任南通市文广旅局副局长、二级调研员。

在和张华的聊天中,我们时时能够感受到他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也许正是这样的情怀让他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了边疆。他说,事实上,这样的情怀早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开始在心中萌芽。

张华是1991年进入海门师范读中师的,三年后有幸被保送到如皋师范读大专。他说,那5年的师范生涯让他真正获得了自由生长的空气和土壤,因为没有应试和升学压力,在完成学业之余,学生们尽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特长,如饥似渴地畅游其间。

求学期间,因为遇到了王洪钟、王茂恒、汪政、徐晓华等一批好老师,张华迷上了音乐、书法,更重要的是,养成了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他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在精神成长的关键时期,正是这些老师的言传身教,甚至是不言之教、不教之教,激发了他对理想的追求,让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方向。

到今年年底,张华在新疆就整整待了9个年头了——这将创下全国援疆干部留任时间最长记录。

回望来时的路,在和同事们接续奋斗中,张华把张謇精神的种播种在万里之外的大地上,那一片片荒地上拔地而起的产业园区和生机勃勃的学校,那一批批正在茁壮成长的少数民族企业管理者、优秀教师,那走出去的一批批大学生、一批批具有专业技能的产业工人和新型农民,无不向人们展示着产业援疆、教育援疆的丰硕成果。 

“新疆是个好地方,正是这片土地给了我们干事创业的舞台。”张华说,“虽然我在那首《和你在一起》的歌中写道,‘日复一日,不问归期,每滴汗水都变成了奇迹’,但是,终会有离别的一天,我会把这片美丽的草原永远留在我的心里,因为我已经爱上了这方多情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