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在马克思故居重温入党誓词 | 南通发布

七年前的2015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的日子。当天,我随江苏省青年社科精英赴德培训班来到马克思诞生的地方:特里尔市布吕肯街10号,马克思在这里住了17个月。

从法兰克福向西,走在德国人发明的高速公路,两旁是森林、农田,难得见到河水。天蓝蓝的,阳光明媚,气温超过了28℃。行驶200公里,抵达了特里尔市市区。走下车来,热浪扑面。

穿过热闹的街道,我们一路急急地前行,来到了吕布肯街10号。门口是马克思头像浮雕的图标,正对面是一家酒店,右侧是两家服装店。街面不宽,有四、五米,全是石块铺就。

走进门去,博物馆负责人伊丽莎白•诺伊女士已经等候在入口处。个子高高、穿着一身夏装和凉鞋的诺伊女士,看起来50出头的样子,知道我们来自中国,开口就表示欢迎,说知道大家都很喜欢这里。随后,诺伊女士带我们来到马克思出生的房间。她介绍道,这里是卡尔•马克思出生的地方,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就诞生在这个屋里。到了1928年,由拥护并支持马克思的一个政党买了下来,改造成故居博物馆对外开放。战争期间一度关闭,一直到1957年才重新开放。1968年,又由新的社会民主党人士弗里德先生重新整修了一遍。

诺伊女士继续说,这里有马克思生平和他的著作,叙述他做过的事情,特别展示了马克思的思想起源及过程,从而让后人更加了解马克思及其马克思主义。大家都从中国来,马克思在中国有非常深刻的印象。我问,每年有多少游客光顾?她回答,有40万,其中中国客人10万,另有20万中国客人路过博物馆拍拍照。她说,随后请来自中国的讲解员带我们参观。

介绍完,我代表一行人给诺伊女士赠送纪念品,是南京的云锦。我告诉她,这是世界文化遗产。她问翻译,是不是丝绸的,又问是不是一针一线织造起来的。看来这位阅历深广的女士,对中国了解颇多。我们邀伊诺女士与我们留影,先在房间里拍合影,她又邀请我们到后花园再合影。合影毕,我们在马克思像前站成两排,举起右手,由我带领大家重温了入党誓词。

宣誓前我与同学们说,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七月一日,又到了一个特别的地方——马克思故乡、故居,我们进行一桩有意义的事情。时值正午,烈日当空,我们神情庄严,表达自己的心愿。宣誓完,等候在一边的伊诺女士说要送我们一件纪念品,展开一看,是一幅当地艺术家现代艺术作品的印刷品,上方有一堆看起来有点杂乱的东西,包括陈旧的勃朗登堡门什么的,左侧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图片,还有一句“为了别人的幸福注意交通安全”的横幅标语。整个画面的下方是一本《共产党宣言》,上面一点有可口可乐的瓶子。她说,现在有人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垃圾,我希望中国永远不会这样。我随即回应,马克思主义过去、现在、今后仍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引。

与诺伊女士道别后,我们由在特里尔大学中文系担任汉语教师的钟老师用中文给我们讲解。钟老师来自上海,见到江苏老乡自然格外亲热。她早年来这里读书,现在教一个中文专业班,班上也有20来个学生。她说,中文专业不因为是马克思故乡的大学而特设,在德国现在不少大学都设有中文专业。

从一楼到三楼,钟老师一一给我们介绍展板上的内容,看来她经常在这里帮忙接待中国游客,所以特别了解马克思生平和中国人心理。我们看到,眼前是周恩来1943年12月用过的《共产党宣言》复制件。这本马克思的著作第一次也就印了一本,1919年德国成立了共产党,1921年共产党就在中国成立了,时间靠得很近。在三楼最后一个展室结语前有两块展板,是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照片有延安时期的照片、建立新中国时的天安门城楼,一直到今天的重庆朝天门码头的壮观景象。

总的感觉这座博物馆比较客观、真实,用一种全景的描述和质朴、具体、实在的语言传递着马克思及其主义近200年来的历史知识。我在展台上留言,专门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继承与创新发展。

告别钟老师已是一点钟了,早已过了吃中饭的时间。我们穿过有着诸多教堂、商铺、街头艺术雕塑,人群有序的街区,到中国餐馆用午餐。午餐后,我们又在一起回味刚才的所见、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