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竹竿、大用场!海安“救援竹竿”真的能救命! | 南通发布

在海安市滨海新区五凌村五凌中桥的北首,两根长约5米的竹竿静静地躺在栏杆下。

“这是派出所专门设置的救援竹竿,没想到真派上了用场。”7月14日中午,五凌村党总支书记顾海燕指了指旁边的蔡小勤说,他就是海安使用“救援竹竿”第一人。

 

蔡小勤,五凌村人,两年从五凌村调任五虎村担任党总支书记。他每天一早都从家里赶到五虎村走村串户巡查一遍。

“不好,有人落水,快要沉下去了!”7月9日早晨,蔡小勤经过五凌中桥时,听到有群众呼救,下车一看,发现长角河与中凌河交界的水面上,有一个人头在晃动。

老人神情慌乱,试图向岸边挣扎着游过去,但显得力不从心。危急时刻,蔡小勤大声说:“快!快拿竹竿!”说着,他拿起竹竿,直奔中凌河边。五凌村村民缪秀山,直奔对面的长角河边去找小水泥船。这时,听到呼救声的双龙村保洁员李志林也撑着小船来了。

就是这普通的竹竿,在这次救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海安地处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随着夏季气温升高,溺水风险明显增多。

海安市公安局开展“主动警务”行动,在防范宣传、救援能力、巡逻检查等方面,对溺水事故进行防范,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溺水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探索有效的水上救援方法,推出“救援竹竿”,从7月1日开始,由各派出所实施,在全市易出溺水事故的水域投放。目前,已投放竹竿1万多根。

“救援竹竿”长度一般超过5米,直径3厘米以上,通体笔直,两端及表面削平,无尖头和毛刺,不会对施救活动造成二次伤害。竹竿上贴有“溺水救援、请勿占用”红色警示标识。海安市公安局政治处副主任曹海峰说:“这竹竿功能有两个,一个是警示人们在防范不到位的情况下不能随意下水,二是一旦发现意外事故,给救援人员提供便利。” 

蔡小勤赶到河边,将竹竿伸向老人,同时跳入水中,让老人握住竹竿将头部露出水面保持呼吸通畅。这时缪秀山、李志林也赶到。

顾海燕在现场用手机拍摄了救援过程。她说:“老人是五凌村8组的李炳英,今年85岁,一早出来就糊里糊涂地下了河。亏得大家帮忙,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海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卢林说,小小一根竹竿,将创成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奋斗信号传达到“神经末梢”,传递着真情与温暖,让人们都能感受到“文明海安”的幸福味道。

短评:不以小而不为

社会治理创新,海安大力实施主动警务,推出“救援竹竿”,有效破解民辅警单一管理、力量不足等难题,探索形成防溺水、护民安的新路径。这在增强人民群众的水上安全意识和涉水险情的自救互助能力,减少溺水安全事故的发生,坚决守住生命安全防线方面很有新意。每年夏季,必是溺水事故高发时期。救援竹竿虽然不起眼,但在关键时刻能派上大用场,能为救人赢得时间。竹竿就地取材,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也会伸出竹竿,在救人的同时,保护好自己。以人民为中心,我们不以小而不为;在社会治理中,能保护群众利益的办法就值得借鉴。

作者: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