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什么?青春总是带着“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年华美好,青春是带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甜蜜,青春也会带着“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困惑,但“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而我的青春,从“备受呵护的象牙塔”到“充满挑战的大熔炉”,从“沙沙作响的笔尖”到“如诗行般褶皱的田畴”,从“恰同学少年的激情”到“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境界”中,实现了转变。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如果是一粒种子,那一定要做一粒勇于向下扎根,敢于向上生长的“好种子”。回顾融入兴仁这方热土的一年,我有过本领恐慌的困惑,有过束手无策的迷茫,有过焦头烂额的无奈,但温馨、厚德、包容的兴仁,给了我无穷奋进的力量。
从“一问三不知”的恐慌中“开始把板凳坐热”
“如何用方言播报一则通知?每个村民小组的组长是谁?群众的不同问题应当对接到政府的哪个部门……” 刚到村里的第一天,看着大家行色匆匆的脚步,听着似懂非懂的地方方言,语言上的不通和工作上的无助夹杂着一个个问得我心中恐慌的棘手问题,心情难免有些失落。解开我心结的是村干部们桌上一本本泛黄甚至有些发霉的民情日记,翻开日记,一件件看似琐碎的小事却在朴实的语言文字中书写出了村干部们为民解忧的真心,也正是这一本本“民情财富”给了我走出恐慌,把板凳坐热的勇气。
走进村民小组,一句简单的“爷爷奶奶吃过了吗,可以让我进屋倒杯水吗”敲进了村民家门,搬一张小板凳决心在视听之中书写出属于我自己的“民情财富”,我开始学着敲进百姓的“心门”。逐渐地,在填报材料时我不再要问这问那,在接待群众咨询时我也能主动对接政府主管部门,在工作中宣传照及电视新闻采访中也开始有了我的身影,我越发感觉到板凳的温度不是坐出来而是跑出来的。
从“纷繁琐碎”的日常工作中“开始学会弹钢琴”
有人说“上边千根线下边一根针”,有人说“上边千个锤下边一根钉”,乡镇工作可谓千头万绪,困难也是层出不穷。在挨家挨户宣传文明城市应知应会中,主动尝试,竟讲不出群众能听懂的方言;在调节村民界址矛盾纠纷时,主动尝试,竟被政策性的问题问住,在冬训宣讲中,主动尝试,竟紧张地忘了讲稿内容。不仅如此,人大换届、秸秆禁烧、台账整理等一项项工作交叉进行,新任务的紧急和旧工作的艰难压得我连触碰茶杯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但也正是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我逐步找到了工作技巧和工作方法。为打造出李家楼村“五微党建”的宣传品牌,我翻阅陈年台账汇总品牌故事、整理宣传稿、制作PPT、撰写宣传报道,形成村里第一份完善的对外宣传材料,累计8篇文章了通过省级、市、区级平台的发布,更是让村里的宣传考核位列全镇前茅;为实现送戏下乡的文艺演出,观看地方方言节目,甚至把手机提示音都换成了具有方言特色的铃声,第一次成功地用方言做了一回“地道”主持人;开学第一课上,为克服恐惧在近千人的学校礼堂开口授课,提前在社区广场演练壮胆……就这样,担当多了、错犯多了,本领也就长了,我也逐渐从村民口中的“那个新来的高材生”变为“我们村的小钱支书”。
从“一线防控火线”的点位上“开始练就铁肩膀”
“现在是凌晨两点半小时内赶往隔离点支援”“点班长,有人眉骨开裂需要送往医院紧急救治”“今天的核酸样本必须按时送达方舱”……没有人生而无畏,当一首《孤勇者》吹响了阻击新冠疫情的号角,城封了,但封不住的是青年干部们没有半点犹豫与退缩毅然决然地站在这场战役的第一线,封不住的是青年干部们舍小家保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青年干部用实际行动扛起了时代责任。
我学着前辈们的样子在后备箱里时常备着换洗衣物,为奔赴抗疫一线与大家一道在披星戴月中点亮万家灯火时刻准备着。犹记得管控区的城市高架是多么畅通无阻,也记得匆匆收拾行李告别家人赶往疫区支援的紧张害怕,还记得连续担任卡口专班点班长30天里遇到的不解与指责。但汗水与委屈之中总是沉淀着收获的喜悦。当急救的病人在特事特办的处理中得到了有效的救治,一轮又一轮的核酸样本转运中全镇实现阳性数据“清零”,五一佳节的夜晚在井然有序的高速卡口遥望到灯火通明的通城,这一刻的我感受到了肩上担子的分量。
时到今日,每每想到申论写作时的慷慨激昂,每每想到组织考察谈话时的诚恳渴望,这些无不警醒着我要时刻保持归零心态,我深知这样的工作机会所担负着的是青年的使命与组织的信任,当下面对的一切磨砺也正是给我学习、让我成长的好机会。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会用好基层这块磨刀石,把自己磨成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一年的时间于我而言,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真心,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细心,作为选之于党、调之于任、生而为民的基层选调生,我定会牢记总书记对青年干部的殷殷嘱托,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责任担当,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