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传承创新,助力南通职教教师团队建设更上一层楼 | 南通发布

22日,南通市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员工陈俊杰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两年前,陈俊杰毕业于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该校也为我市城市轨道交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日前,以该专业为基础,省职业教育城市轨道交通产教融合“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正式在该校立项建设。

产教融合开始面向长三角

和以往的职业教育前瞻项目不同,城市轨道交通产教融合“双师型”名师工作室主要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何为“双师型”教师?城市轨道交通产教融合“双师型”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贾君瑞说:“‘双师型’教师除了在学校开展职业教学外,还要运用‘建梯队、育名师、出成果、促发展’的建设思路,充分发挥教学名师、技能大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遵循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团结协作,着力培养一批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骨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拥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验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据了解,按照省教育厅相关要求,城市轨道交通产教融合“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在五年的建设期内,在立德树人的同时,还要向社会培养一支200人以上的创新教育团队以及通过创新社会服务,助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

贾君瑞说:“目前我校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已经和市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南通城市轨道产业学院’,探索混合所有办学。”他透露,目前,学校已经在地铁出现有害气体紧急疏散方面开展研究,并通过和南通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用城市轨道交通产教融合“双师型”名师培养助力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借助工作室开始省内交流

今年8月,省教育厅公布首批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建设单位名单,我市多所高职、中职院校入选。

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立项建设单位之一,启东中专机电创客“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姚亮说:“通过工作室的成立,我们学校教师的培养将不再局限于南通大市这个平台,可以开展省内交流,全大市的职业教师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获益,提高南通机电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

在启东,姚老师领衔的“创客+”工作室已经坚持了十年,700多名学生走向了省级、国家级赛场,更多的学生已经在相关行业崭露头角。姚亮的学生,南通东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费佳敏说:“是姚老师带领我获得省二等奖,让我有了信心,通过自主创业为企业提供各种机电解决方案。目前,我公司已经成为启东中专的教学点,为南通地区培养机电人才贡献力量。”

姚亮说:“工作室成立后,启东中专将充分发挥教学名师、技能大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团结协作,着力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骨干。”

通过职业教育传承南通文化

职业教育不仅要有高精尖,也要有传承创新。在这次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建设单位名单中,我市旅游中专的非遗南通“八碗八”制作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位列其中。

非遗南通“八碗八”制作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的领衔人张继华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那么严肃,其实都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主要是现在如何传承,如何创新,是职业教育人需要研究的问题。”他表示,“八碗八”作为老南通人熟悉的传统宴席,不仅仅是八个冷菜八个热菜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在菜肴中,体现出南通当地甚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张继华说:“在‘八碗八’的礼仪中,冷菜只是宴席的前缀,热菜才是宴席的开始。头菜中的‘三元开泰’,是以肉圆、鸡圆、虾圆为主,而热菜中上了鱼圆,则表示宴席即将结束。这些餐饮文化的背后,都有脍炙人口的故事。”他认为,在传统餐饮礼仪方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八碗八”制作技艺技能的创新,主要在食材搭配上开展。

“以前的‘八碗八’,半扇猪肉是很多冷菜热菜的原料,现在为了响应健康饮食的号召,冷菜热菜的食材、烹饪手法,都需要改革创新。我希望这次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的建设,让百姓们能够多了解‘八碗八’的内涵,让南通餐饮文化也能够成为一张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