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随着“雪龙”号和“雪龙2”号破冰船陆续返回上海基地,宣告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任务,来自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的两名老师王千和周辉参加了此次“双龙探极”。昨天,他们和记者分享了这趟“出差”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据了解,本次南极科考是我国第三次实施“双龙探极”,主要围绕南大洋重点海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与反馈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考察工作。同时,完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
“看到企鹅的时候,什么苦都忘了”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学院老师周辉,是一名新“极地人”,也是一位“老船员”。从小在南通海边长大的他毕业于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1997年工作至今,从一名实习轮机员到轮机长再到该领域的专任老师,周辉和大海打了二十多年交道。他说,学习海洋专业的人,都对南北极有着神圣的向往,“这次真的圆梦了!”
“雪龙2”号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也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周辉2022年10月26日乘坐“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主要负责船舶动力装置的日常维护和管理。“这是个细致活儿,考验的不仅是专业能力,还有耐心和细心。”周辉说,在破冰过程中,船舶会持续震动,可能出现设备接头松动、螺丝掉落等问题。“螺丝钉密密麻麻,肉眼是看不出问题的,要用专业工具挨个检查,容不得半点马虎。”
长时间的破冰航行除了带来工作上的困难,难免还会引起恼人的晕船。“刚上船的那会儿,经常觉得天旋地转,失眠、心慌、想吐,只有吐出来才能稍微缓解一会。”周辉说,当时心想着今后半年常有这种情况,“感觉很绝望,只有给自己打气,咬牙坚持。”
11月25日,“雪龙2”号到达中山站,周辉第一次看到极地企鹅时,赶紧拍了张照片发给上大学的女儿。“企鹅非常可爱,看到它们感觉头也不晕了,什么苦都忘记了。”周辉说,有的企鹅对人类比较好奇,会走到站点附近,“但是我们有保护南极野生动物的规定,不能跟它们接触,只是远远地拍张照。”
“迷雾夜航,冰山贴着船边过去了”
如果说轮机是船舶的“心脏”,那么驾驶室则是船舶的“大脑”。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学院老师王千此次以三副的身份,担任“雪龙”号的“最强大脑指挥官”。
“在其他海域开船就像在公路上开车,只需要注意避让船只。在冰区航行则是与大自然进行博弈。”王千回忆道,最大的挑战是难以预测的浮冰和冰山,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由于雷达显示为平面图像,在浮冰区航行时驾驶员很难分辨浮冰和冰山,特别是能见度极差的黑夜,要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闯”出一条路来。有时遇上大风涌浪,风力达到每秒20-30米(相当于8-12级大风),涌浪则达到4-5米;或是遇上大雾天气,能见度不超过30米,甚至连船头都看不见,多重buff叠加,给极地航行带来了重重阻碍。
王千也经历过惊魂一刻。从罗斯海新站开往中山站的途中,遭遇了大雪大雾天气,再加上极昼结束出现夜航,能见度非常低。“我看到船头方向有些白色,跟旁边的白色有一点不同,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但条件反射一般打了个左满舵,之后就看见一座非常高的冰山贴着船的右边过去了。”
现在,“雪龙”号上气象预报手段增多、精度提高,船舶规避气旋的方案趋于成熟,遭遇可怕大风浪的概率已经减小了。这趟先后四次穿过“咆哮西风带”,都比较平稳。不过,新的危险也会出现。比如此次“雪龙”号前往的阿蒙森海、“雪龙2”号踏足的宇航员海等相关海域冰山林立,防不胜防,给航海带来巨大挑战。“完备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对于驾驶员而言两者缺一不可。”王千坦言。
“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抱抱儿子”
为了确保船舶运行安全,周辉和王千的工作安排遵循“4+12”小时的轮值制度。空余时间里,他们也有闲暇时的欢乐。“站点的文体活动非常丰富,我们开展过乒乓球赛、篮球赛等等。过年的时候,我们还组织了春节联欢晚会,有才艺的队员表演节目,最后大家还抽了奖。”周辉告诉记者,在船上的伙食特别好,就是到了后期肉多青菜少,敞开肚子吃估计要胖个十来斤,“回来之后要多吃点新鲜蔬菜”。
而对于王千来说,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抱抱儿子。“去年出发时刚满一岁,只会叫‘爸爸’。上周回来发现小家伙别的词会说了不少,就是不肯叫‘爸爸’了。”采访中,王千展示了他的手机屏保照片,一个白净的小男孩冲着镜头甜甜地笑,这是王千在极地工作中的“精神食粮”。他说,等过几天天气好带小家伙去狼山、濠河转转,“培养培养父子感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极地工作危险重重,而且去一趟南极就是大半年,与家人朋友聚少离多。尽管如此,周辉和王千都表示收获颇丰,“不仅看到了普通人看不到的风景,还获得了冰区航行的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应用到今后的课堂教学中。”
据了解,在当前全国上下建设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的背景下,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发挥专业所长,服务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自2015年起,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已有8名老师分四个批次登上“雪龙号”和“雪龙2”号科考船参加科考工作,为极地船舶的安全航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