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第1253例!启东“00后”大学生汤宇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 南通发布

9月20日上午11点25分,随着血细胞分离机运作结束,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启东籍大学生汤宇杰成功捐献17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江苏省第1253例、南京市第164例、栖霞区第2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为远方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儿带去生的希望。

一次献血埋下挽救生命的种子

捐献当天早上5点多,汤宇杰早早起床,想到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即将到达焦急等待的患儿手中,他难掩内心激动。从今天起,世界上将有一个陌生弟弟(妹妹)和他流着同样的“血”,两个未曾谋面的人从此有了一份牵挂。

汤宇杰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出生于2002年。2021年12月,他在学校参与爱心献血时通过红十字会志愿者的动员宣传,毫不犹豫留下了血液样本,成为中华骨髓库的在库志愿者。

没想到,当时埋下的这颗挽救生命的种子,在不到两年后会悄然开花结果。今年6月底的一天,正在图书馆自习的汤宇杰接到来自南京市栖霞区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和一位血液病患者HLA初步配型成功后,汤宇杰再次坚定地表示愿意捐献。

一份大爱成全一个陌生的家庭

汤宇杰的想法同样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尽管起初父亲有些担忧捐献是否会影响身体健康,但在小汤的“科普”下,父亲很快打消了顾虑。一家人用这份大爱成全了远在他乡的另一个家庭。

“救人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我很珍视这样的机会。”为了那个遥远的陌生孩子,汤宇杰进一步接受了高分辨采样和捐前全面体检,但第一次体检指标并未全部达标,为此,小汤积极调整作息时间,增强体能。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他没有回到家乡启东市王鲍镇,而是选择留在学校,一边备战不久后的研究生考试,一边在学习之余坚持跑步、骑单车,增加运动量,每天都大汗淋漓。在第二次体检中,汤宇杰的各项指标均合格,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做好充分的准备。

20日上午,经过4天造血干细胞动员剂的注射,汤宇杰迎来了采集的日子。他静静躺在采集床上,血液从手臂的一个针管输出,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剩余的血液成分从另一个针管回输到体内,生命的种子在此刻被种下。

“尊敬的恩人,感谢您对我最大的帮助,如果没有您的帮助,我可能没有办法去看看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因为双盲原则,汤宇杰并不清楚受助者的情况,但从这封感谢信稚嫩的笔迹中,他读出了一个孩子对生的渴望,“希望通过我的帮助,能够让他尽快恢复健康,去看一看这个美好的世界,我们一起加油!”汤宇杰信心满满。

一次次爱的接力绘出美丽风景线

“小汤,现在感觉怎么样?”一上午阴雨绵绵,但汤宇杰的老师和同学、南京市和栖霞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都赶到了医院,为他送上鲜花,共同见证这一义举。这个接近一米八大个子的男孩显得有些腼腆,在同学和老师眼中的他善良朴实,总会在别人需要之时主动伸出援手;他热心公益,截至目前已完成爱心献血1200毫升。

同样是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同校学姐余琅也特地前来看望,她曾于2021、2022连续两年为一名血液病患儿带去生的希望,“余琅是我校第2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学生,如今汤宇杰成为第3例,相信在他们的带动下,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加入捐献干细胞的大爱队伍!”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蒋燕表示,这样的大爱善举正慢慢成为学校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1点25分,经过近3个小时的采集,汤宇杰成功捐献17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些“生命种子”随即被送往一名地中海贫血患儿所在的医院。南京市栖霞区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丁彤介绍,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概率只有几万分之一甚至几十万分之一,这份“生命种子”来之不易,这是一个生命用爱在为另一个生命续航。

据了解,截至今年9月中旬,中华骨髓库实现160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接受捐献的病人因此重获新生;中华骨髓库累计库容达328万人份,累计为11.6万余名血液病患者提供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检索服务。数字的背后,是一群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他们用大爱创造生命接力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