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稻浪谷飘香,又是一年丰收季。
他们的生活满是泥土,却充满希望;他们从城市回归农村,在广阔天地种下梦想……明天迎来秋分节气,也是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收节前夕,记者走进我市和美乡村,听听他们的丰收故事,感受丰收的幸福和喜悦。
父女兵 “门外汉”种出好大米
韩宝富和韩瑜梅正在田间察看苗情。
18日,海安雅周现代农业园内,千亩稻浪随风起伏,一群鸭子在田间嬉戏觅食。“这是我们的稻鸭共作田块,主要生产有机大米,今年天气适宜水稻生产,目前看产量稳超去年。”看着田间长势喜人的水稻,南通锦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韩宝富满心喜悦。
今年70岁的韩宝富头发花白、皮肤黝黑,穿着一件深色T恤。退休前,他曾是福建省一名处级干部。十年前,刚刚退休的韩宝富回到家乡海安,看到乡亲们依然延续传统耕作方式,每家每户种一两亩地,费时费力,收益还低。恰逢政府在打造集“生态、绿色、高产、高效”于一体的万亩雅周现代农业园区,韩宝富决心在家乡大干一场。当年,他投资300多万元,承包1000亩土地,聘请几名有经验的农民开始种植稻麦。“一开始我都是看别人种什么我就跟着种,虽然产量还可以,但是种大路货价格卖不上去,效益太低。”
如何破局?韩宝富不断思考,决心从种子入手,种出好吃健康的大米。
为了培育出一粒好种子,韩宝富每天都“泡”在田间,在千亩稻田中寻找发生概率仅有几百万分之一的变异株,他跑遍了江苏大大小小的农科院所,并和扬州大学合作,共同选育优质稻种。经过几年的努力,最终杂交出口感香甜润口、糯而不黏的“锦湖香1号”。“锦湖香1号”量产后受到了一致好评,连续四年获省级金奖,这也让韩宝富更加坚定了选育好种子的决心。“十年来,我们不断地选育好品种,去年,又选育出了‘锦湖香2号’,相比‘锦湖香1号’更香更糯,生长周期也更短,目前在试种阶段。”韩宝富说。
受父亲的影响,女儿韩瑜梅辞去外地的工作,追随父亲的脚步,当起了新农人。为了尽快熟悉稻麦种植,韩瑜梅虚心向市内外专家请教农业知识,积极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成为一名懂技术、有思想的新型农民。
稻田旁的白色彩钢瓦房内,一排“江苏好大米”特等奖、金奖的奖牌就是父女俩用汗水和智慧换来的勋章。“想要种出生态好大米没那么容易,种子、土壤、肥料、病虫害防治,都是有讲究的。”说起自己的种田经,韩瑜梅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土壤要用半夹沙黏土,既有肥力又有通气性,适合水稻生长。肥料要选用有机肥,采用稻鸭共作、种植香根草、利用杀虫灯及性诱剂等措施进行绿色防控,减少农药使用,保障稻米绿色、健康。”
插秧、植保、收割、烘干,如今,父女俩对水稻种植的各个环节都了如指掌,忙碌起来自己驾驶农机在田里作业,没有半点含糊,从对农业一窍不通的“门外汉”,钻研成了有机水稻种植的“土专家”。
新农人 突破传统“慧”种菜
万继明(左)和工人交流茄苗生长情况。
走进海门区悦来镇安庄村普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育苗中心,宽敞明亮的大棚里,自动洒水设备,可移动的育苗床,降温、升温、通风等设施样样俱全,整齐排列的青皮长茄苗在智能设备的“照顾”下绿意盎然、长势正好。“这批茄苗共55万株,已经长成了三叶一心,马上就要运往云南瑞丽。”公司负责人万继明介绍。
万继明的老家在山东兰陵。在长三角,有这样一句话,“一天不见鲁Q,吃菜就犯愁”,“鲁Q”指的就是临沂兰陵县的蔬菜运输车。兰陵是山东的“南菜园”,更是长三角地区百姓的“菜篮子”。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对农业有着特殊的感情。
2007年,万继明来到海门开始蔬菜种植。壮苗五成收,种苗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的收益。实践中他发现,蔬菜连年种植,时间长了,根腐病、枯萎病害严重,严重时会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只有改变种植模式,才能提高经济效益。”身边老百姓的需求,促成他转向工厂化育苗。
青皮长茄是海门地方特色品种,深受消费者青睐。但由于连年种植,枯萎病、黄萎病逐年加重,影响茄子的产量和品质。围绕育苗技术难题,普农农业与上海市农科院、江苏沿江农科所等科研院所共同攻关技术。万继明举起一株茄苗介绍,将青皮长茄秧苗上部嫁接到托鲁巴姆(野生茄子品种)茎上,接穗和砧木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嫁接苗果实具有青皮长茄独特的品质,根部有野生茄子抗逆性和强大吸水吸肥能力。“嫁接的茄苗根系发达,抗病抗逆性强、产量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青皮长茄嫁接苗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获得首届南通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南通市农业科技推广三等奖。
“育苗、出苗都不受天气影响,只受我手中的遥控器指挥。”充满科技味的智能大棚里,无论站在哪个角落,只要手拿红外线遥控器一按,安装在大棚梁架上的自动洒水设备便会沿着轨道开始喷洒作业,19个喷头出水速度一致、水雾大小均匀,不到一刻钟就能完成50平方米苗床的增湿任务,既加快增湿作业的速度,又提高效果。
万继明介绍,2021年,公司投资400万元建成了自动化播种室、恒温催芽室,进一步做到工厂化、标准化、智能化、流水线作业。每年从普农“走出去”的茄苗、西瓜苗、草莓苗、辣椒苗、娃娃菜苗等达2000多万株,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远销山东、甘肃、云南等地。
“过去育苗要看天吃饭,受季节限制,现在全年都能生产。”万继明感慨,从传统的土法育苗到工厂集约化育苗,优势十分明显。“育苗集约化省时省工,我们的播种机每小时能播种10万株,一天就能完成100多万株任务,效率提高了3倍,人工节省了三分之一。”
追梦者 带领乡亲共致富
朱云飞俯身观察水稻长势。
“再过1个多月,水稻就要成熟收割了,估计今年的收成肯定差不了!”18日,启东市东海镇金鑫家庭农场主朱云飞拄着拐杖来到田埂前,弯下腰,用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稻穗,仔细观察水稻生长情况。放眼看去,一大片整齐的稻田里,稻穗随风摇曳,长势十分喜人。
“我们采用的是稻麦轮作模式,一年两季,目前农场种植面积已达1600亩。”朱云飞按照往年的收成,按着计算器,算了一笔账:前两年建成高标准农田后,稻麦的产量都提升了10%左右。预计今年水稻亩产1200斤,小麦亩产850斤左右,总产值近500万元,盈利收入能有60万元。
朱云飞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两次意外导致他双腿重残,只能靠着一根拐杖艰难行走。“如果就此躺平,我的人生一定是失败的。”生性要强的他,靠着不服输的信念,2011年创办起家庭农场。
“刚开始什么都缺,缺技术也缺设备。”朱云飞坦言,农场创立之初只流转了60亩土地,资金压力、基础设施匮乏、技术短缺等考验让他身心俱疲。“引进,吸收,再发展”是朱云飞常常挂在嘴边激励自己的话。缺乏技术,就向周边的种植老农、能手虚心请教;缺乏设备,就先从借开始,慢慢熟悉操作方式和功能。
尽管腿脚不便,每年选苗、种植、销售,朱云飞都是亲力亲为,忙时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靠着踏实肯干,他成了一名农业专家,周围农户遇到难题都会向他请教。“只要双手勤劳,总能拼出一番天地的。”
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除了吸纳十几名村民来农场就业外,朱云飞发现,周边还有很多和他有类似经历的人因残、因病致贫。
“多亏了你啊,为我们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门路。”同村10组黄志辉家的羊圈里,23只羊养得白白胖胖。黄志辉因病致贫,朱云飞耐心传授养羊经验,还免费为他提供10多只小羊,购买养殖保险。担心缺乏经验,朱云飞还请来兽医,传授山羊防病治病、清理羊舍等知识。“到了年底,把大羊卖掉,能有一两万的收入,对于我们家来说已经很不错了。”黄志辉说。目前,养羊致富项目已辐射周边5个村,累计帮助63个残疾家庭走上致富道路。
除了养羊,朱云飞也操起本行,帮助乡亲种植水稻脱贫。他将水稻田和种子扶持给低收入户、残疾人、贫困户,将多年的种植经验倾囊相授,利用自己的机械设备帮助他们机耕、机播和机收,再帮助联系买家处理收割后的水稻,为扶持对象每年增加收入超万元。
“我希望残疾人、重病者都能有一份基本收入,重燃生命的希望,不被生活击垮。”带领乡邻脱贫致富,就是朱云飞朴素的愿望。
海门常乐镇八烈村:深耕红色资源 发展多元产业
18日,在海门区常乐镇八烈村,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沿着六号河河岸打捞漂浮物。整洁的河道俨然一条绿丝带装点着村庄。
“六号河是四级生态河道,在八烈村范围内全长1600米。”八烈村党总支书记黄晓华介绍,去年开始,村里集中对六号河沿线的人居环境进行升级改造。“六号河的改造有效改善了环境、修复了生态、方便了群众,是我们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村民林振环说。
八烈村位于海门区常乐镇北首区,西靠222线省道,东靠太平港,南靠通启河,北至振复村交界,村内辖区面积5.2平方公里。全村45个村民小组,9个村民大组,1463户村民。八烈村因抗日战争时期有8个烈士在此牺牲而得名,近年来,八烈村深耕红色旅游产业、绿色宜居事业,打造历史文化浓厚的美丽乡村,曾先后荣获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苗木特色村、海门市文明村等称号。
连日来,位于八烈村的海门区乡村振兴学院内热闹非凡,一场场干货满满的种植培训班吸引着乡村党员干部、产业主体、致富能手等群体前来取经。“在海门区委的指导下,乡村振兴学院前不久刚刚落地建成。”除了学院带来的租赁收入,黄晓华还打算吸引企业、服务机构入驻,建设食堂和宿舍,并配套相关功能室,“预计学院能为村集体带来每年不少于50万元集体收入。”
初秋时节,正是培育草莓苗的最佳节点。村内,一座座草莓大棚整齐划一,工人们穿梭其间,忙着给草莓苗除草、施肥。“农业是我们村的主导产业,目前全村共有高标准农田面积3800亩,种植的品种有大棚蔬菜、草莓、芦笋、水稻和三麦。”这些年,为了因地制宜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黄晓华带领村干部将中南园林租用的1200亩园林作物打造成了原生态森林公园,“目前全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80%,并且形成南部苗木种植,北部大棚高效作物,中间露地蔬菜种植的格局。”
“推动乡村振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下一步,黄晓华还计划着在村内建立15亩的农产品保鲜仓储及初加工中心,用以收购常乐及周边农户种植的青玉米、青蚕豆、青毛豆等“四青”作物。 (记者 陆薇)
科普惠民筑牢粮食安全之基 市农业农村局送科技下乡
“水稻穗期需要进行哪些病虫害防治?如何进行科学施肥?”19日上午,如东县马塘镇沙庄村内热闹开了,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科协举办“科普惠民,筑牢粮食安全之基”送科技下乡暨全国科普日主题活动。
现场,市农业农村局、市科协、市老科协农业分会,以及市相关农技推广单位设立了十多个宣传咨询台,近20名农业科技专家结合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宣传惠农政策,就农作物良种、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畜禽养殖、水生生物保护、农业法律法规等方面接受咨询。
当天,累计发放蔬菜种子、消毒药等农资300多份,科技宣传资料600余份,并捐赠2万元科技帮扶资金用于村里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工作。农民朋友纷纷表示:“这次活动内容很丰富,大家的科技意识得到了提高,也学到了不少农业知识和技术。”
“送科技下乡活动,是为民办实事的实际行动,今后我们将会继续开展此类活动,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服务能力,提高农民整体综合素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彭长青表示。(记者唐佳美 通讯员徐琳雅)
创建省级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场 我市两家单位通过验收
(记者唐佳美 通讯员陈洁 施健飞)日前,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先后对我市海门区长江三角洲白山羊保种繁殖研究所、启东瑞鹏牧业有限公司省级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场创建进行现场评估。
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查看、询问交谈等方式,对照“种羊场主要疫病净化现场审查评分表”对净化场创建工作进行逐条全面评估。专家组对白山羊研究所和瑞鹏牧业疫病净化创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他们达到了农业农村部规定的动物疫病净化创建现场评审标准,一致同意通过动物疫病净化创建场现场评估。
创建布鲁氏菌病净化场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减少和消除规模化养殖场的疫病隐患,增加企业效益,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可以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布鲁氏菌病的蔓延,做到人病兽防,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我市举办培训观摩会 推广草莓轻简化栽培技术
15日,省草莓产业技术体系海门推广示范基地联合2022年度省农业重大技术(草莓轻简化栽培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组,在海门举行草莓轻简化栽培技术培训观摩会,加快推广草莓新品种和新技术。
品种是草莓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培训会上,省草莓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赵密珍研究员介绍了“紫金久红”“紫金香雪”“金陵丽丰”等草莓新品种的特点和优势,并围绕草莓育种目标、定植前准备、定植中注意点、定植后管理等方面,提醒农户做好全流程监管。镇江市农科院吉沐祥研究员从不同角度讲解了草莓定植后至现蕾前主要病虫害及其对应的防控技术,指导农户们做到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早防早控。
参训人员还来到海门区悦来镇普新村,实地观摩多个新品种应用草莓轻简化栽培技术的生长情况,同时与专家交流草莓栽培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近年来,针对草莓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两个项目组大力推广草莓轻简化栽培技术、壮苗繁育技术、土壤连作障碍克服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抗病优质新品种选育等实用先进技术,推动我市草莓产业产量与品质双提升。(记者陆薇)
启东小闸口村立足一家一户洁净家园,追求特色亮点景观出新——“庭院小景”装点村庄环境
18日上午,启东市近海镇小闸口村11组村民宋菊英在自家宅前姹紫嫣红的小花园里喷施营养液。桂花树下,黄杨环绕、紫薇绽放、月季花开,另有五颜六色花草点缀其中,与洁净气派楼宇融汇成一幅美丽农家画面。
宋菊英家的秀丽宅院,在小闸口村并非独此一景。启东高新区(近海镇)副镇长黄东华坦言:“自从建起‘庭院小景’,村容面貌大变,小闸口的成功实践蹚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村庄秀美之路。”
于经济相对薄弱的普通农业村,如何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美丽人居环境?两年多前,曾有多年新加坡务工经历的村党总支书记顾赛庆结合本村实际,因地制宜提出了“既要家家洁净,又要亮点鲜明”的人居环境整治设想。
体现于行动上,该村党总支先是收集、采纳民意,制订简洁明了的评分机制,以组与组互评的方式,紧盯农户“房前屋后卫生、沟头坝埂整治、破旧‘三棚’清理、卫生厕所改造”四个关键,评定清洁户。
与此同时,村里办好民生实事,夯实洁净基础。创建9条生态河道、推进生活污水纳管、实施片区责任到人、订立家庭农场保洁协议,并调动村干部、保洁队、志愿者主观能动性。
村庄秀美,既要满园春色铺垫,亦需“一枝红杏”点缀。顾赛庆及其“一班人”从各网格微信群广泛开展的展示各家各户“最美一角”影像活动中深受启发:“农家添景观,美丽品位高,乡亲更幸福。”
遵循此思路,在村党总支的支持鼓励下,2021年底,保洁员黄正平率先将自家宅院改造成立体微型小花园,漂亮宅院很快招引众多乡亲围观好评,邻居宋菊英看在眼里,随后紧跟,附近又有3户“依样画葫芦”,一个个秀美庭院接连打造好。
不久,4组蔡锡锦将宅北自家林地改建成绿色小公园,加之村里送来了健身器材,很快变成了乡亲们天天光顾的健身乐园。受此启发,14组许允石在村里支持下,将两间闲置老旧平房粉饰布置成环境优雅的“吾家小院”,陈列农具、展示村庄美好风景摄影作品、添置书报棋牌等设施,村民们汇聚而来,乐此不疲。
与此同时,村里花小钱联手南通大学启东校区师生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布局村口美化、亮化节点路口、彩绘农家墙头。如此,平常村庄,特色风貌,庭院小景,锦上添花,一幅栩栩如生的美丽生态乡村画卷徐徐展开。(通讯员 姜斌 吴柳柳 记者 唐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