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疾控发布防病提示:目前我市新冠疫情整体处于低水平波浪式流行趋势 | 南通发布

十月秋高气爽,天气逐渐转凉,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逐渐进入秋冬季发病高峰。同时,迎来中秋和“十一”国庆长假,人员流动和聚集性活动增加,南通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注意预防肺炎支原体肺炎、流行性感冒、新冠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关注猴痘和登革热。

图片
肺炎支原体肺炎
图片
图片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潜伏期较长(2-3周),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部分儿童咳嗽较为剧烈,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

目前肺炎支原体肺炎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在疾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须去时应戴好口罩。第二,要注意室内通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第三,做好手卫生,经常用肥皂、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第四,幼儿园、学校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教室及寝室要注意通风消毒,避免出现聚集性疫情。
新冠病毒感染
图片
图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我市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整体处于低水平波浪式流行趋势。人群在免疫力降低,或者病毒出现新的变异时,可能会出现重复感染的现象,少数免疫力低下感染者仍可能面临重症风险。市民应继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科学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建议市民,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和严重基础疾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在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前往人群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时科学佩戴口罩。

图片
图片


流行性感冒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伴咽痛、咳嗽、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我市监测结果显示,开学以后流感疫情出现明显“抬头”趋势,流行型别为甲型H3N2,主要波及学生和儿童。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建议所有≥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尽量在流感流行季来临前(9-10月)完成接种。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预防流感的重要手段。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传播途径多样,可经粪口途径、飞沫或气溶胶和直接接触传播。临床上以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为主要症状,其中儿童以呕吐症状为主,成人以腹泻症状为主。诺如病毒传染性强,常在学校、托幼机构内发生聚集性或暴发疫情。保持手卫生和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和传播的有效措施。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加强晨午检,做到疫情早发现、早报告,并对患病师生落实居家隔离,直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才能返校。

图片
图片
图片

猴痘

图片
图片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人与人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临床表现以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肌肉酸痛等为主。猴痘多见于男男同性人群。目前尚无针对猴痘病毒的疫苗,预防感染最主要的措施就是不与猴痘病例或猴痘样症状者密切接触。普通市民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低,不必过度惊慌,建议积极了解猴痘预防知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

登革热
图片
图片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临床症状包括高热、剧烈疼痛、皮肤潮红、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少数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可能危及生命。登革热疫区主要分布在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的流行最为严重。在我国主要流行于云南、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及浙江等南方地区,流行季节主要在5-11月。

中秋、国庆双节长假将至,建议前往登革热流行区(如东南亚地区)或云南、广东等地旅游时,应注意做好防蚊措施,最好穿浅色长衫长裤,并且避免在蚊虫活动活跃的地方逗留。同时要注意自我健康监测,从登革热流行地区回来,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当立即就医,主动向医生告知近期旅行史以及在当地的蚊虫叮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