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鲜青”作物全产业链发展 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在通启动 | 南通发布

9月27日至28日,由市科协指导的中国科协基层农技协提能行动暨江苏省“鲜青”作物高效绿色加工全产业链技术培训观摩活动在海门区海门港新区举行。活动中,江苏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鲜青”作物高效绿色加工全产业链技术协同推广项目正式启动,将着力打造产业规范化、优质化、自动化发展“加速器”。

上世纪,南通的“四青”(青玉米、青蚕豆、青豌豆、青毛豆)作物闻名全国。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荠菜、西兰花等青色蔬菜作物开始崭露头角,与“四青”作物被合称为“鲜青〞作物,成为南通等地的资源优势与标志产业。据了解,我市“鲜青〞作物产业规模达30亿元。

随着产业规模扩大,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逐渐凸显。“‘鲜青’作物收获季节性强、不耐贮存,往往丰产不丰收,经济收益不稳定;同时种植品种杂乱、标准化程度低,加工关键技术缺失,产业链衔接度差,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农技协副理事长、江苏沿江农科所研究院袁春新说,集成创新“鲜青”作物高效绿色加工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并推广应用,是加速“鲜青”作物产业向生产规范化、产品优质化、全程自动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鲜青”作物高效绿色加工全产业链技术协同推广项目组集结了省农科院、江苏沿江农科所、市农技协等专家力量,在我市的如东、通州、海门分别设立3个专家指导站和9个专家工作室,通过产学研用推协作,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新装备传递到生产一线。

“我们已经对接了海门的包场、四甲、悦来三个镇,试点荠菜机播机收。”项目组成员、海门农业农村局蔬菜站站长陆瑾介绍,荠菜在采收环节耗费大量人工,一旦实现机播机收,就能实现规模化种植,从而满足市场需求。目前,该站已经研发了相关设备,正在当地的示范点试用,目标早日实现农机与农艺上的良好衔接。

江苏嘉安食品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实现了荠菜、玉米、西蓝花等“鲜青”作物从种植到采收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我们在玉米毛豆的机械化采收、西蓝花防虫等方面还缺乏技术指导,之前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公司董事长吴浩说,希望通过项目组与来自全省的专家建立联系,尽快觅得“良方”,突破产业化瓶颈。

活动期间,我市首届基层农技协组织振兴经验交流会召开。目前,我市共有包括涉农社会组织、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在内的农技协组织超5000家。下一步,市农技协将持续引导农技协组织打造农民走向联合的有效载体,有力服务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