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白龙湖片区接驳线M6开通试运行,公交地铁“两网融合”的大家庭再添新成员。截至目前,南通公交多项便民惠民举措已在主城区全面铺开,构建起以“轨道交通为主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的线网格局,从线路、运力、停车、管养各方面持续深化融合,让“地铁+公交”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选择。
优化线网 满足多元出行需求
12月的第一天,白龙湖片区接驳线M6正式与市民见面了。该线路以龙庭景苑西、永盛路黄海路北为起讫点,途经地铁1号线十里坊站,贯通连接白龙湖周边新华福里、新华佳园、新苑华庭等新村小区,覆盖山姆、宜家、港邻汇等生活功能区,进一步织密了公交地铁的融合之网。
在此之前,南通公交集团创新提出以地铁站点周边恢复为契机,利用地铁站出入口附近空间建设公交接驳场站,方便市民换乘。经过前期勘察梳理、沟通协调,2022年,城港路公交换乘站率先完工投运,并同步推出M1、M2接驳专线。今年下半年,紫琅湖站M3、崇州大道站M4、高校专线M5相继开通。
除接驳专线,南通公交集团不断优化公交线网,让“动起来”的公交线路辐射更多人群。“我们对与地铁重复的区域采取线路取消、长线截短的方式,待接驳区域采取局部调整、延长线路、新增线路的方式,整合支线资源,扩大线网覆盖面。”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配合地铁1号线运行,我们新辟线路17条,优化调整线路55条84次,占整体调线数量的60%左右。”
今年国庆长假,许多市民前往滨江花海打卡,家住中海碧林湾的吴大妈也是其中一员。她说:“孙女带着我和老伴在长泰路坐地铁到南通大学站,出了地铁就看到了公交站台,616路直接把我们带到滨江,太方便了。”为满足市民多元化出行需求,南通公交集团也相继推出园区专线、大站快线、高校专线、旅游专线等特色线,在第二届南通啤酒嘉年华、2023南通紫琅音乐节等大型活动期间,增开往返地铁站至活动场地的定制接驳专线,受到市民一致好评。
精准服务做加法 运营效率做乘法
随着“两网融合”的生产线全面拉开,南通公交集团多措并举,通过在精准服务上做“加法”、运营效率做“乘法”,推动“无缝衔接、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走深走实、走出成效。
“您觉得家门口的公交还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前不久,公交志愿者们走上街头站点,邀请乘客和路人填写调查问卷,广泛征集市民乘客的意见与建议。近年来,志愿者们步履不停,进社区、进园区、进学校,紧扣市民集中关心的线路走向、站点设置、班次密度、发车时间等营运信息进行走访调研,将群众微心愿汇成清单,作为工作抓手和导向。
来通旅游的袁先生,在乘坐南通公交后特意向工作人员反馈了自己的体验:“第一次来这座城市玩,没想到先被公交吸引住了,不仅车厢整洁干净,而且线路标志清晰明确、导向性强,让人出游心情都明亮了许多。”在接驳线路站牌番号、公交站名上,公交地铁换乘图标、线路图标清晰可见,让有出行需求的市民能一目了然。
线路走向更直、班次密度更准、换乘体验更佳、功能指向更强……当前,“长线以地铁无拥堵出行+短线以公交快速直达”的出行模式成为南通公交集团的主推。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地铁开通前,公交通过反复运力调研,有效整合主线、支线资源,将接驳线路发班时刻与地铁营运班次精准对接,合理调整主线早晚发车时间,并设置鲜明的换乘图标,提高市民的出行效率。
紧扣细节 扮靓流动的“城市名片”
公交不单单是交通工具,也是一张流动的“城市名片”。如何打磨好细节、扮靓公交形象,让市民更易乘、更愿乘、更乐乘,是南通公交集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今年以来,集团切实履行公交候车亭“建管养”主体责任,秉持“因地制宜、因需而动”的建设理念,推动新建48座公交候车亭,进一步优化市民候车环境。下一步,公交还将根据道路建设情况,持续配套新建青年路、跃龙路及北大街等5条道路的58座公交候车亭设施。
家住主城区、每天乘公交通勤的姜先生感慨:“现在坐公交真的方便不少,看电子大屏就知道车什么时候进站,有的还会自动报站,不用再搜手机或者干等着了。”截至目前,南通公交集团先后在主城区自建二代智慧电子站牌270座,结合道路改造配套建设200座。集团相关负责人称今年还将配合候车亭提档建成46座,基本实现主城区全覆盖。
细心的市民可能发现,有些公交的体积好像“缩水”了,事实上,这是南通公交优化营运的又一举措,通过加大接驳线路车辆购入,总体实现车型变小、配车更多、接驳更强。“目前,6~8米级车型占比大幅上升,反之,11~14米级车型占比则大幅减少,同时,在接驳线路车身绘制醒目插画,倡导绿色出行理念。”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枝叶总关情。除营运、服务方面的融合发展外,公交与地铁的支付方式、惠民政策也实现了一体化融合。南通公交开发了集刷卡、扫码功能于一体的支付系统,实现了公交地铁乘坐支付“一卡通”“一码通”以及相关换乘惠民政策互通,让出行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