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 | 南通:看海上?看上海? | 南通发布

12月3日,南通市投资环境说明会在上海举行。此次说明会上,南通市市长张彤抛出一个问题,南通干部群众一直在思考南通发展的问题,尤其是“下一个万亿在哪里”。大意是,南通GDP突破1万亿元后,下一个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在哪里?对此,她给出了一种答案,南通下一个万亿要看上海,要看海上,还要看创新。

看海上,就是要注重海洋产业发展。就在上周,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南通)发展大会在南通举行。南通将聚焦建设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全力推进船舶海工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同日,南通市政府网站发布《关于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市的行动方案》。

看上海,就是要融入苏南,深层次对接上海,积极主动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积极谋划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目前,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已上升为江苏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并且获得国家发改委支持。她介绍,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范围,大致包括上海市嘉定区、宝山区、崇明区、浦东新区部分地区,以及江苏省太仓市、启东市,南通市通州区、海门区及部分地区在内的6000多平方公里区域,其中G40高速以南、G15高速以北、海太过江通道以东的3000多平方公里区域将作为先行区域,目标定位是打造长三角产业创新高地、沪苏跨江融合样板区以及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

无论是看海上,还是看上海,南通有条件也有底气。

南通滨江临海、紧邻上海,集“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于一身,是江苏省委寄予厚望的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也是上海“1+8”大都市圈中长江以北唯一的城市。2020年,南通迈入万亿城市行列;2022年,经济总量达1.14万亿元,所辖7个县(市、区)均超1300亿元、跻身全国前60强。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表示,万里长江入海口的南通来到了海内外瞩目的“风口”,尤其是“南通好通”的图景不断实现,可以说到了“南通时刻”。南通目前已实现1小时直达上海、2小时畅行上海大都市圈、3小时通达长三角主要城市,去年又开工张皋、海太、北沿江、通苏嘉甬等4条过江通道,明年还将开工苏通二通道,“八龙过江”格局加快成型,南通新机场、通州湾新出海口等重大战略工程有序推进,“南通难通”成为历史,“南通好通”梦想成真。

南通兼具出江入海的通道优势和紧邻上海的窗口优势,在何建华看来,跨越长江天堑的南通将与上海实现同城化,与苏州区位“拉平”。随之而来的是资源不断集聚,多年来南通始终坚持产业立市、制造强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25万亿元,其中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今年总规模将突破1万亿。近两年,南通新招引5亿元以上内资项目和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超1000个,新落户高成长性科创人才项目超2000个,中石油、中天钢铁、恒力、金光等一批千亿、百亿项目相继落地投产。

当然,南通发展还要看创新。南通正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现有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7家、全国第10,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86家,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近900家。目前,南通也正加快建设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省“双创”人才引进数连续7年位居江苏省前二,高校毕业生到通就业创业规模年均增长近15%。张彤在会上举例说,2018年南通有2.3万名学生参加高考,四年后的2022年,南通吸引4.8万名高校毕业生在南通就业,“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早已成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