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恂是江苏省南通市海安智创家庭农场主,是南通市首批命名的新型职业农民。2017年10月,唐家恂在家乡革命老区海安市滨海新区滩河等村流转土地300亩,创建自己的农场。此时,唐家恂就把科技创新作为办场方向,把农场取名“智创”。“我们要彻底改变种田靠天的传统,用智慧融入土地种植,高科技、机械化、低成本、多打粮,才能取得更大的效益。”唐家恂说。
今年秋收,已经流转1600亩土地的智创家庭农场取得了亩产水稻1361斤的高产纪录,完成了全国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项目的验收。这一高产纪录来自于对土地的精细管理和智慧化管理。目前智创农场的设备投入高达700万元,除了传统的拖拉机、脱粒机之外,无人化成为农场的核心科技。前不久,南通市无人化农场建设验收组对智创农场进行验收,智创农场的做法让验收组啧啧称赞。
无人化农场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使用智能农机。“市、区老区开发促进会多次给予支持增添了我科学种田的信心。”唐家恂说。智创农场采用智能整机采购+现有农机智能化改造的方式,实现稻麦耕、种、管、收农业作业全程智能化。海安智创家庭农场去年和今年投入40万元,购置农田智慧化管理无人机系统3台套,北斗卫星水田平地机1台,智能播种机1台,秸秆粉碎还田机1台,5米水田秸秆埋茬起浆机3台,旋耕机1台,实行农田作业智能路径规划、自动控制;精准喷药,变量施肥等无人化操作;智能化平整播种,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唐家恂介绍,运用科技智慧融入农田作业精细管理,真正实现了科学种田。不仅仅带来的是低成本运行农场,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肥效药效的提高和粮食增产。推行无人化农场建设后,减少了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灌溉用水降低25%,节约人工70%,粮食产量增产10%以上,实现了减本增效,提升了粮食品质,亩均纯收入增加15%。
唐家恂在科学种田上一路狂奔。农场的效益本就靠粮食市场价格决定,他坚信只有用高科技融入农场管理才会让农场具有竞争性,唯有靠科技才能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他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农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聘请海安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吉美林担任技术顾问,并依托海安市农业农村局作栽站、土肥站、植保站、种子公司为技术后盾,在科技前沿一路探索。主动承担“金香玉一号”水稻和“扬麦十三号”小麦新产品试验科研项目。承担了省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核心示范方、省化肥减量增效示范方等数十项试验科研项目。
科学种田收获新的希望。今年8月,智创家庭农场获评省级示范农场。唐家恂被聘为海安市东部区域农业服务中心乡村土专家,被推荐为海安市十佳高素质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