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搜索栏输入“洋口港”一词,会惊讶地发现有270多万条信息,其中大部分是新闻报道。洋口港从20多年前的“待在深闺无人知”,到如今的“名扬四海”,一代又一代洋口港人,怀揣梦想,凝聚“科学、开拓、拼搏、奉献”的精神,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又把可能演绎为现实,一个壮美的东方大港,从大洋深处踏着波涛,如海子牛般犁浪而来。黄海大桥、LNG接收站、十万吨级码头,产业港、能源岛……讲述着洋口港沧桑巨变,横空出世的传奇故事。洋口港成了记者眼中的新闻“富矿”。
2005年9月25日,洋口港陆海通道开工建设奠基仪式
报道规划蓝本上的洋口港,任重而道远
我有幸成为挖掘这一“富矿”记者队伍中的一员,见证了洋口港从“呱呱坠地”到“青涩少年”的成长过程。
那是2003年,我从县政府办调至如东日报社工作刚刚一年,担任总编助理兼任采访部主任,报道洋口港开发建设的任务落在了我和采访部记者们的肩上。
记得我写的第一篇报道,并不是洋口港的专题报道,因为那时的洋口港还只是停留在规划蓝本上的一个名词,或者说是县领导心中的蓝图。
“11月18日(2003年),洋口外闸二期围堤工程战斗正式打响,这是如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15次围垦,也是如东围堤史上难度最大的一次……”这是我深入围垦现场采写的新闻稿的导语部分。今天,我才明白,2003年11月18日,同期开工的洋口港临港工业区一期围垦工程,成为洋口港正式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的标志日。
“黄海滩上处处宝,金牛天天出一条”,如东人爱唱这句民谣。这是大自然赐给如东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如东人民引以为傲的资本。然而,要将这笔财富变成发展的资本,困难重重。
不久,南通市委主要领导要前往当时还是一片沙洲的阳光岛实地视察,我随同采访。在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还有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我们先从滩涂上乘坐拖拉机下海到退潮处,淌过浅水区,来到小舢板船上,摇到深水处,再登上海洋渔业局准备的渔政船上,向沙洲驶去。大约一个多小时,远远看到一片光秃秃、像平底锅一样的沙洲露在海面上。渔政船不能靠近,只好再用小舢板船摆渡。险情就在这时候发生了,就在市主要领导跨上连接渔政船与小舢板船的跳板时,一阵海浪袭来,小舢板船猛烈摇晃起来,刚踏上跳板的市领导,不由得也摇晃起来,眼看就要从跳板上跌落,说时迟那时快,他身后一位随行人员眼疾手快,一把把他拽上大船。县主要领导自有领导的幽默与风趣,他诙谐地说:“看来,海龙王也希望市里支持我们尽快把洋口港建起来哟,到时候我们要建一座大桥,坐着汽车上岛。”
2005年1月18日,在经过了4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斗下,大堤终于成功合龙,创造了如东围垦史上的奇迹。合龙的这天,我也在现场采访,县委书记对施工人员和管理者动情地说:“为了港口的开发建设,你们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今天是腊月初九,我给你们最高的奖赏,就是让你们回家与老婆孩子过一个团圆年!”在场的建设人员们早已泪流满面。
跟随央视记者采访大桥建设者
洋口港开发建设好消息不断, 深入采访传播喜悦
洋口港的开发建设,让沉寂千年的如东海岸线生机勃发。随后,好消息接连不断。2005年五一节前夕,作为洋口港启动项目的LNG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得到消息后,我连夜写好新闻稿《如东有史以来最大的项目LNG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准》,4月29日,一大早我赶到县分管领导的家,请她把关审稿。她连说三声“不容易”,然后脱口而出,标题可改为《如东有史以来最大的项目LNG项目领到“通行证”》。5月1日,主管项目审批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专程来如东实地视察洋口港。我随行采访,撰写了现场新闻《明天是个艳阳天——张国宝视察洋口港侧记》和本报评论员文章《绘就如东美好灿烂的明天》,传播喜悦,鼓舞人心。
5月28日,梁保华省长一行来如东视察洋口港,高兴地说:“我这次到如东来,已经看到了如东的前景,如东发展有希望、有潜力、有信心。”7月31日,洋口港前线指挥部在洋口港开发区召开了“派驻洋口港前线工作人员到位欢迎会”,除了正规的会议新闻报道外,我还采写了《洋口港办公楼诞生记》,虽说是办公楼,却是在长沙镇三民村原旅游公司内,搭建的一幢框架式组合装配的二层简陋用房。
9月25日上午9点58分,副省长张桃林宣布:中国南通洋口港陆岛跨海通道正式开工。瞬时,8门礼炮齐放,2000羽信鸽直飞蓝天,施工机械正式启动。人们欢呼着、奔腾着,欢庆的场景深深感染了在现场采访的我,我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新闻稿的撰写,并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发布。26日,我又随市领导登上了在洋口港区海上锚地作业的巴拿马籍巨轮 “诺顿号”,采访了韩国籍船长李必宰,他说,这次到洋口港锚地是首航,感觉航道是好的,抛锚一次成功,相信洋口港将来一定是一个东方大港。
在建成的洋口港黄海大桥采访
形成“海陆空”立体式宣传, 三上《新华日报》头版头条
2006年,我调至县委宣传部外宣中心,担任常务副主任,负责对外宣传,在县委领导的直接策划下,洋口港开发建设的宣传形成了“海陆空”立体式宣传的效应。因篇幅有限,我讲一个三上《新华日报》头版头条的故事。
洋口港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吸引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董建华、回良玉、顾秀莲等领导先后来洋口港视察,我都现场采访。记得回良玉副总理兴致盎然地来到洋口港黄海大桥130号桥墩,听完市县领导的汇报后,不时点头称赞道:洋口港是南通的资源、江苏的资源、更是中华民族的资源,现在全国像这样的资源为数不多了,要充分利用好。这句话是他忽然说出来的,但作为记者的我,还是敏锐地记录了下来,写进当天的新闻稿中,后来,这句话成为洋口港的宣传语之一。
正是在这样的大好背景下,县委书记希望我能在《新华日报》上加以宣传。领到任务后,我回顾了洋口港的开发进程,并进行了深入采访,采写了《抓住洋口港通航机遇 如东沿海开发迈入黄金期》的通讯,2009年4月15日的《新华日报》,在头版头条进行了重点推出;2010年,我又抓住洋口港在开发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这一重大题材,采写了《如东:沿海开发与低碳经济无缝对接》的新闻稿,其中一段是这样描述的:驱车行驶在洋口港12.6公里的跨海大桥上,犹如进入“海上天路”。蔚蓝色的大海碧波荡漾,一望无垠的滩涂上,紫菜、文蛤养殖基地,与大海构成了一幅壮阔的生态图景。10月14日《新华日报》又在头版头条进行了推出;2011年,我以“大港崛起,新兴产业打造最壮美风景”为主题,策划撰写了《提质转型,如东沿海开发别具风光》的新闻稿,于7月21日在《新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
三年三个头版头条,可以说是洋口港人用“科学、开拓、拼搏、奉献”的精神谱写的。洋口港人脚下有“料”,我笔下才有“神”。
“科学、开拓、拼搏、奉献”的洋口港精神,成就了洋口港今天的繁荣与昌盛,也成就了我作为新闻人的梦想。洋口港这个新闻“富矿”,让我淘到了“金”,也领到了“银”,撰写的新闻稿件一篇又一篇发表、获奖,由此,我成为如东县融媒体中心第一位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