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两岁的小星(化名)出现咳嗽、发烧等症状,在吃了退烧药和抗生素后,病情依旧反复,且咳痰困难。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经过医生检查发现,这位二龄童气管里竟然“长树”了。
“咳咳,妈妈,我难受!” 年幼的小星用他仅有的词汇表达着自己的痛苦。听到孩子的呼救,小星妈妈心如刀绞:“医生,请一定要救救我的孩子!”
原来,此前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小星的右上肺有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医生表示小星患有肺炎,急需前往有救治能力的医院进行治疗。于是,小星妈妈便带着孩子前来市一院求助。
看完小星的胸片后,市一院儿内科副主任赵晓冬迅速召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麻醉科进行多学科会诊。大家一致认为,孩子右肺实变,已经出现了呼吸困难和代谢性酸中毒,加上儿童气道容易发生痉挛,对缺氧耐受差,如果再任由病情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取出痰栓,刻不容缓!科室随即汇报医务处开辟绿色通道,通知手术室进行术前准备。
孩子太小,无法配合纤支镜检查,无痛纤支气镜下吸痰和肺泡灌洗是最好的治疗方案,但小儿肺组织发育尚未完善,缺氧耐受能力差,对麻醉量的精准控制也有着极高的要求。在充分评估了小星的身体状况后,市一院麻醉科主任宋杰团队决定采用保留自主呼吸的全凭静脉麻醉方式来让小星迅速地进入一种“无痛的深睡状态”。保留自主呼吸静脉麻醉的优势在于麻醉药物用量少,术后代谢快,苏醒快,而且不需要肌松药和气管插管,但对医生的技术、麻醉等团队的默契配合有较高的要求。
当天,在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顾毅对小星做完精准麻醉后,这场生命的“接力棒”就交到了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朱杰团队手上。考虑到小星感染较重,必须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防止长时间的手术引起气道痉挛、低氧血症、出血、肺泡塌陷等并发症,朱杰和团队成员一起,通过超细纤支镜,在小星的右上叶支气管找到了导致他反复咳嗽、气喘的“罪魁祸首”——痰栓。
于是,手术医生娴熟地用支气管镜吸住痰栓,保持住负压,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内镜保持在气道居中的位置,避免取出过程中痰栓脱落造成气道二次堵塞。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仅用了1分钟,取出来痰栓形似“小树”,医学上称之为“塑型性支气管炎”。然而,让在场的医护人员倒吸一口冷气的是,这棵“小树”的高度竟达3厘米,一个不足3岁的孩子很难将其咳出,时间一长,必然会导致右上肺叶不张。
术后,小星恢复良好,已于12月2日出院。目前,已出院一周的小星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好动。
市一院儿科专家介绍,儿童相比成人气道更窄,不易咳痰,感冒后病情容易进展快,发展为大叶性肺炎。大叶性肺炎比起普通感冒,对肺部损伤更大,所需要的治疗时间更长,恢复也慢,并且造成的并发症也多。大叶性肺炎肺内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黏液栓堵塞和塑形性支气管炎。塑形性支气管炎的危害在于患儿容易出现气道梗阻和缺氧,极易危及生命。治疗塑型性支气管炎的关键在于解除支气管阻塞,改善肺部通气功能,支气管镜下吸出或钳出塑型物质是目前唯一能迅速缓解症状的治疗方法。